论文评审意见汇总(38)
武夷山
本文尝试了新的质性分析方法,值得鼓励,但采用此方法后得出的哪些结论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无法得出的?看不出来。
文章存在的大小毛病还不少,以下简要举例说一些。
——读者并不都熟悉“政策流转”概念,第一次出现此概念时应简要解释。
——“近十年来,以“中美创新”为主题词的文献为3000余篇,这其中与“政策分析”相关的约占1/5”,这个说法依据何在?
——“从辩证唯物史的角度看”,不妥。说“从历史上看”即可。辩证唯物史这个说法也不存在。
——“抽样双创文件59件、创业美国22件、收录国家战略文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59]和《美国国家创新战略》[60]各1件、收录第七次中美创新对话[61]相关文件3件(图2),样本量共86件”。必须交代,86份文件是怎么确定下来的?看标题?看关键词?看文件内容是否出现了某个词?如果中文用“创新”“创业”检索,英文只用innovation检索,那就不对等,不合适。怎么保证检索结果无遗漏且没有纳入相关性不大的政策文件?美国的22件文件怎么确定的?
——“2015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促进双创的相关政策文件近30件,2016年50余件”,这加起来是80多件了,前文却说59件,怎么回事?
——有一个清单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清单,并非创新对话的成果清单,且清单内容并不是政策文件。将这个内容纳入分析,十分欠考虑。再说,此清单中的“观点”,算是哪一方的呢?中方还是美方?
——原稿说,“中国双创以“企业+科技+国家+社会”为主要矛盾,用语集中程度高,仅有四个主要矛盾;而创业美国的对象用语离散程度高,包含六个主要矛盾,即“Federal+President+Administration+Technology+Business+Entrepreneur”。考察政策对象用语的主要矛盾,中国双创政策的主要方面落在企业,而创业美国则指向Federal”。
虽说有“差异就是矛盾”的说法,但上文中其实将“差异”都表达为“矛盾”,与人们日常对“矛盾”的理解不一致,不可取。
——编码是几个人做的?按规矩,至少应两个人做。双方编码一致,通过;不一致,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原来是一个人做的,希望修改稿件时时加上一个coder,一起做一遍。
——建议图9重做一下,按照数值高低排列,不要按照机构名称的音序排列。
----“美国很多总统都对创新非常重视”,这句话与本文主题有何关系?既然分析的是近年的政策文本,历史上的总统再重视创新也不相干。
——分析结果的阐释要仔细斟酌。例如,“反映出美国政府‘想的多而做的精’”,这一条能成立吗?我觉得需要补充一下的信息是:两国参与政策文件颁布的部门数(中国11个,美国10个)占各自部门总数的百分比,这个比值也许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可以推断,中国政府的部际关系与美国的相比,更为复杂一些”,没有依据。做研究要强调循证,不能想当然地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