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校教师办公用房制度该改革了!

高校教师办公用房制度该改革了!

 

前些天,单位的行政首脑与多位部门领导到俺所在学院做调研,院领导代表学院向他们做了系统的汇报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请求。俺作为老教师代表被学院邀请旁听陪会,本来可以不说什么的,但看到是个难得的机会,也说了三句话提了三条建议,但说完自己感觉会场的人好像认为俺的建议不着边际似的,当然也就等于白说了,不过自己说后俺也知道没有说清楚,因为当时没有时间可以让多解释。因此,周末抽空写篇博文来说个明白吧。俺的第一条建议是:“教师的办公室不需要分等级,每位教师都需要有一间办公室。”为什么要提这一条建议呢?其实这是俺多年的一个感受。

在国内高校,四十年前新教师最重要的基本需求是一张桌椅;二十年前新教师最重要的基本需求是一台个人计算机;如今新教师最重要的基本需求应该是一间自己的办公室。

多年来教师办公室分配在高校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原因一是所有单位的办公室用房一直“很紧张”,二是有国家相关“规定”,三是所有单位一直都是按照教师职称级别来定其办公室用房面积的。久而久之,所有的人也都习惯了上述沿用半个多世纪传统的做法,即使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提了也是没有用的。

其实,时代不同了,高校教师办公用房制度也应该改革了。三十多年来,随着商业住房的改革,过去按工龄职称分房换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只要有钱,不论多年轻的人都能住上大房子。随着时代发展,青年人的住房一步到位更加普遍,甚至比老年人住得更好!当然,学校教师办公用房不同于商品房,但也不能永远一成不变哦!

(1)教师不是党政干部,不应该套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规定。对于高校教师办公用房的问题俺没有做什么调查,搜了一下发现有个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记得几十年前,曾经有位很有自豪感的先生告诉我,教授相当于厅级干部、副教授相当于处级干部、讲师相当于科级干部,可如今教师队伍中谁还有这个幸福感?!更多人的感觉是高校教师类似于企业的一线员工。不管现在有什么office规定,俺认为教师不能与党政干部划等号,办公用房也不适合按党政干部的规定来套用。

(2)高校办公用房不是福利房,不应该按教师职称论资排辈来分配大小。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事情都是遵循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原则,教师办公用房面积要随着职称的升迁而增大,当然可能起主导作用还是上述第一条原因。但从本质上看,因为办公用房毕竟是工作的场所,不应该当作教师职称的附属品。

(3)一样的工作需求,需要有一样的工作条件。房子是用的,高校教师办公用房不外是给老师们放张座椅、放个计算机和打印机、放个书柜、放几张凳子等,平时除了教师自己坐着工作和休息之外,另一个主要的用途是用来接待来访学生和指导学生或为少量学生上课,当然偶尔也用于接待来访同事和客人。从上面的内容看,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不管是低职称教师还是高职称教师,他们都需要办公室的相同基本功能。

(4)到了今天,很多高校应该有可能让每位教师都有一间小办公用房了。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大兴土木,大多数高校都新建了校区,大楼林立。与花大笔经费建造一栋一栋空洞洞的实验大楼相比,多盖一些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办公室显得实惠多了。从造房资金上,一间20平米的普通办公房,成本价不会超过十万元,这笔经费在很多学校是能够筹集得起的。

(5)不可否认,现在申请基金、出论文、搞科研、做实事,更多都要靠青年教师,他们在某种程度更需要有自己的办公室。如果能够满足这种基本需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会有很大的提升,也会有使青年教师的自由度、人格和自信心得到改善。

(6)入职教师一步到位有一间自己的小办公室,也省得单位以后总需要不断调整折腾房子分配的事情。

个人认为,如果有某一所高校能率先打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教师办公室分配制度,让所有普通教师一步到位都有一间自己的小办公室,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也是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升华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可以成为高校文化氛围建设的一个亮点,也由此对教学和科研及学校水平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效益。

哈哈,上面提到俺有3条建议,这里刚说了一条。其它以后有空再聊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高校教师办公用房制度该改革了  办公用房  办公用房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观点

 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表

录取恭喜你已经是准研究生了。在短暂的喜悦过后,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上,需要考虑人生下一阶段-如何读研?自己还有什么短板?及时与导师联系,问问入学前做什么准备?...(展开)

观点

 毕业设计的粉碎机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出题质量,防止导师水毕业设计,规定“ 同样的题目在三年之内只能使用一次”。但是,规定中没有做防止毕业生水毕业设计的预案。科技发展的太快,教材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