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医学院 张林琦教授
自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世界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除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外,在抗击新冠的阵地后方,还有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科研工作者,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便是其中一员。他率先与合作者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受体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是微观世界研究病毒和细胞遭遇战首要环节的重要突破,为全面认识新冠病毒的「钥匙」打开细胞的「锁」提供了宝贵的结构信息。基于这项成果,张林琦教授与合作者分离出抗新冠广谱高效单克隆抗体,能够高效阻断新冠病毒开启细胞的大门,其中的两个抗体组合的鸡尾酒疗法已经在国内外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同时,张林琦教授与合作者研发出一种以稀有血清型黑猩猩腺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动物模型体内展示了很强的保护作用。现在已经进入人体二期临床试验。相关的研究成果近日已在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发表,文章题为:
Single-DoseImmunization With a Chimpanzee Adenovirus-Based Vaccine Induces Sustained and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2021 年 4 月 2 日,张林琦教授接受了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的邀请,担任病毒学栏目主编。近日,Frontiers 与他进行了深度访谈,聊天中我们发现,与想象中的实验室刻板严肃的科学家形象不同,张林琦教授阳光开朗,乐观健谈。作为全球化时代的科学家,他关心人类健康,多次去非洲和国内艾滋病疫区了解疾病流行和感染者的生存状况;作为研究生导师,他鼓励学生享受科研「延迟满足」的快乐,倡导平等对话;作为 Frontiers 期刊的栏目主编,他非常愿意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的舞台;作为知识分子,他倡议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冲击世界尖端难题,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深入和潜心研究,耐得住性子,耐得起寂寞,经得起考验,一定能够最终展示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福祉做出最突出和最杰出的贡献。
以下是张林琦教授视频采访的整理——
采访人 | 张严予
文 | 秦难寻
从西门步入清华园,我们到达了郑裕彤医学楼,张林琦教授热情的迎接了我们,在他的实验室接受了采访。在离心机、加样枪、EP 管的围绕下,张林琦身穿纯白实验服,胸前绣有紫色「清华大学」字样,还佩戴了和「清华紫」呼应的纯色领带。他是一个真诚率性的老师,「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 学生张林琦 #
Frontiers 会客厅 | 学生张林琦
张林琦简单和我们介绍了他的教育经历:「1981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纽约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从事为期十五年的科研工作,2007 年回国在清华任教。从爱丁堡大学开始到现在整整33年,一直从事艾滋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工作。」看似精彩顺利的人生履历,其实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迷茫是不可避免的阶段
在我们印象中,一个能够当选为非洲科学院院士、连续三年在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感染和免疫专业排名第一名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处处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的。然而,再资深的教授也是从学生做起,他的求学生涯中,实际上也伴随着迷茫和未知。
从北师大毕业后,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他不知下一步的落脚点在何方,用他的话来说,给外国大学寄一封申请信,很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然而他的履历还是得到了爱丁堡大学的赏识,并且奖励他「中英友好奖学金」,25 岁的张林琦怀揣 15 英镑只身赴英,当时的他并不确定未来要做什么研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问起他为什么会开始艾滋病的研究,他并没有包装所谓「救世济人」的理想,只是十分坦诚的说,因为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导师原本是做果蝇分子进化研究的,因为艾滋病研究当时刚刚起步,艾滋病病毒变异速度超级迅速,急需在遗传进化专业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我导师转而开始研究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和进化,他随之加入到了这个当时的「冷门」领域。
读博士要「迎难而上」
一个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在他的学生时代也曾充满挑战。留学初期,即便是英语能力在中国学生中十分突出的张林琦,也免不了在国外遇到语言上的困难。尤其是当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一篇篇英文论文交给导师审阅之后,经常是满篇红字的修改意见,张林琦坦言「这其实很伤自尊」。后来他发现,正是这种看似难受的批评,才是纠正错误最有效的方式,对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大有裨益。通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不仅把握了英文表述和逻辑推理的核心,更增强了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对导师超强的责任感,张林琦至今记忆犹新,感激不尽。
直到现在,张林琦依旧鼓励学生,做科研总会遇到令人生畏的时刻,但想做好科研就不能绕路走,而是要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直到把困难击破,继续往前走,去迎接下一个挑战。张林琦谈到这个话题,提到了一本《The Power of Will》的书,他鼓励青年学生要享受「迎难而上」,做科研是「知难而上」的职业,是非常崇高的职业。
# 导师张林琦 #
Frontiers 会客厅 | 导师张林琦
自2007年回国任教后,张林琦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诸多荣誉,例如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粘膜疫苗、新冠应急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等。众多荣誉中有两条是「2016 年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 「2020 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张林琦不仅学术造诣深厚,在教书育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觉得老师一言九鼎,那就坏了」
在实验室进行的采访,镜头里偶然摄入学生忙碌的身影,当我们问到张林琦如何与学生日常相处时,他保持着一贯温和的笑容讲到:「我跟学生就像朋友一样。做科研一定要抱着客观开放审慎的态度,如果觉得老师高不可攀、一言九鼎,那就坏了。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自由探索、发挥智慧潜力的规律和需求。」
人才培养的四个梯度
清华大学是一所顶尖学府,张林琦作为清华知名教授,当我们问及他如何定义人才的时候,他表示培养人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 主编张林琦 #
Frontiers会客厅 | 主编张林琦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邀请张林琦担任栏目主编,不仅仅因为他的学术造诣,更因为他在艾滋病和新冠病毒的研究中,体现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科学家风范和担当。当我们问及张林琦为什么会接受这个邀请时,他非常坦率的表示,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在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是一个热门期刊,行业里的师生也对它非常熟悉和了解,虽然比起老牌期刊创刊较晚,但面对新时代对科技出版业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Frontiers 系列期刊总体战略和定位比较清晰,用了较短的时间,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高质量文章发表的长足进步,展示了强劲的发展力量。
担任栏目主编有点「小忐忑」
接到邀请之后,张林琦表示心里有些「小激动」,但也有些「小忐忑」。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其实做的比较多、说的比较少、写的就更少。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的病毒学栏目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可以使很多科学成果能够惠及世界各地。病毒学栏目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挖掘空间,希望中国科学家能够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投到本刊,Frontiers 会提供最公平、最具时效性、最有力度的评审,提升这些科研成果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力。
# 知识分子张林琦 #
Frontiers会客厅-知识分子张林琦
新冠疫情对全球人才引进的启示
新冠疫情的暴发,大大提高了大家对健康的认识和诉求。在张林琦看来,经过这次疫情,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富足,需要强大的健康保障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相关的健康生命科学产业,正在经历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为有志于生命健康行业的年轻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林琦提到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的培养模式,将基础生命医学与临床医学融汇到八年学习中。疫情之后社会对医疗健康行业和公共健康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应注重综合型和融会贯通型人才培养,更好适应和服务社会需求。
信息化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之外,张林琦也参与了很多科普工作,比如今年 5 月 29 日腾讯主办的「青少年科学小会」,在会上,他热情洋溢的向青少年介绍了新冠病毒与人体「钥匙和锁」的小故事。张林琦认为,在信息化时代, 传统纸媒面临极大的挑战。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宣传队」,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及时有效的传播正确的专业知识。
知识分子需要一个安静的科研环境
中国的社会发展迅速,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真正能静下心来钻研,读论文、做实验、分析结果、发表文章或转化到企业去开发,这个过程本身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专注和大量的智力和人力投入,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张林琦经常跟同学们说,发现一个突破点就要玩儿命往前跑,尽一切可能率先提出机理解析和成果产出,科学研究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和全球竞争的过程,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也好,研发创新科技产品也好,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过程,需要科研工作者全身心投入,甚至是 200% 的投入都不一定够的,所以特别需要给研究者一个安静和踏实的氛围和环境。
「选择科学本身就是选择逆水行舟」
在张林琦看来,做科研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难的,因为选择科学本身就是选择了逆水行舟、逆流而上。张林琦强调了年轻科学家千万要避免随波逐流,要充分利用积累的知识和技术,大胆冲击尖端难题,才能真正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潜力。所以张林琦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坚定信念、信任自己、大胆创新、敢于失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一定能够走到理想的远方。
# 科学家张林琦 #
Frontiers会客厅 | 科学家张林琦
2016 年第十届非洲科学院全体大会在博茨瓦纳召开。会上,张林琦当选非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该荣誉第一次授予中国科学家,以表彰张林琦在推动中非健康科技合作和艾滋病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张林琦说「疫情是对当代青年人的一次大考。国家的需要,就是对我们青年人真实的考验。这次,年轻学生和学者们展示出的家国情怀、果断、担当、能力和智慧,已经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他们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典型代表,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新冠病毒研究的冲锋者
2020 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引起张林琦的密切关注。凭借在传染病领域多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张林琦迅速与多年的合作伙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教授组建团队,在 2020 年春节期间,克服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学生一起,经过 42 天的高强度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解析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受体 ACE2 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这个研究成果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疫情暴发初期,各地隔离,物资停运,交通管制,实验室人少短缺,困难可想而知。张林琦与王新泉合作团队通力合作,整个团队连轴转,与时间和病毒赛跑。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关键晶体结构终于被解析出来,为我们认识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结构基础,筛选和开发抗新冠病毒广谱中和抗体药物,以及新冠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的指导和参考,增强了张林琦团队对战胜新冠病毒的信心。
当我们问到回顾 42 天的持续攻关,现在的心情与当时有何不同时,张林琦表示,一方面他觉得现在丝毫不敢放松,其实从 2020 年初到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科研的战时状态,现在仍是大疫情期间,新冠病毒的最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研究工作仍然紧张持续的进行着;另一方面,他也会客观的反思总结,自己之前丰富的艾滋病研究经验对新冠病毒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两者的技术理念相通,艾滋病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和概念,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非常重要。科学研究需要潜心和踏实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从来没有一蹴而就,一度登天的捷径。对微生物学、免疫学、疫苗学、公共健康等公益性和基础性极强的领域需要更多更持久的投入,这样在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我们才会在知识和技术上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AIDS
从在爱丁堡大学读博士开始,张林琦就与艾滋病病毒研究打起了交道,博士毕业后,张林琦转赴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合作导师正是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创始人——何大一教授。张林琦的研究方向是对 HIV 进行遗传学和生物活性分析,以寻找 HIV 药物和疫苗的潜在靶标。上世纪 80 年代,艾滋病首先在美国和欧洲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非洲是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南部非洲尤其严重,有些国家的成年人感染率高达 40%,给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和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艾滋病的研究,是当今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乃至于是政治问题。张林琦的工作自此就与非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与非洲科学院和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心,了解患者最真实的生存状况,推动与非洲科学家的合作。每次访问都带给张林琦的内心带来巨大触动,这种触动又成为了他继续深入研究 HIV 药物和疫苗的强大动力。
自 1981 年在美国和法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距今已有 40 年。虽然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真正有效的 HIV 疫苗仍在研发的路上。对艾滋病的研究展望,张林琦表示他有坚定的信念,他相信人类最终必将战胜艾滋病,同时也对现在的艾滋病防治提出了意见:「首先是加大预防的力度,『防患于未然』是战胜艾滋病的关键法宝。要加强对艾滋病传播和防治的认识,传染病带来的风险很大,不可轻视和怠慢;再者,抗艾滋病药物非常有效,能够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和传播,患者一定要按照医嘱认真服药,严格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耐药株出现,后果不堪设想;最后是基础研究的投入仍需重视和加强,40 年仍无艾滋疫苗研制出来,艾滋病病毒一直在挑战人类的智慧极限,我们与艾滋病的较量只会更激烈,更需要信心和毅力,任重而道远。」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AIDS」是张林琦的邮件签名,他表示,这个梦想至今仍在心中,但「Noble things have never been easy」,好在「科研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他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的这个梦想终会实现。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COVID-19
我们顺着上一个问题,想听听张林琦对「Imagine a world without COVID-19」的看法,他坚定的认为是这个梦想终会实现。得益于在科学技术上的积累和创新,特别是国家对新冠疫情的治理能力与措施,张林琦认为「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采访彩蛋
采访最后,我们准备了三个「盲盒」问题,请张林琦教授在采访最后抽取其中之一进行现场回答:「名师出高徒」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您觉得哪个更有道理?
Frontiers会客厅 | 张林琦 彩蛋
关于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病毒学栏目:
病毒学栏目致力于探讨人类/动物病毒和噬菌体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前沿研究。此栏目欢迎关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胞和结构生物学,病毒复制及基因表达,病毒感染的细菌、古细菌、真菌及动物模型,病毒种群进化和流行病学,基于动物病毒的药物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稿件。
具体范围可包括:病毒复制的机制,病毒胞内运动和胞间转运,病毒蛋白和基因组的结构生物学,针对病毒的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病毒进化和流行病学,新发病毒,病毒载体,抗病毒药物,以及亚病毒类病原体。
点击进入病毒学栏目主页查看更多详情。
关于 Frontiers 会客厅:
Frontiers 会客厅是一档针对中国科学家的深度访谈栏目,定期邀请中国科学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以视频访谈的方式分享他/她们的见解与经验,以鲜活的人生状态展现中国科学家的独特魅力。
Frontiers 采访队与张林琦教授的合影
Frontiers 总部位于瑞士,是全球领先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商,致力于使科学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开放。欲了解更多详情,欢迎访问 Frontiers 官方网站:www.frontiers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