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06 年/8 月/11 日/第 005 版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 50 年实践,在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中西医的统一并不像曾经设想的那样简单和容易,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似乎比“可通约性”大得多、深得多,特别是在基础理论领域,其差异之深在目前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中医与西医究竟能不能统一,怎样统一?要不要继续坚持中西医结合思想?这些问题成为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迫切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必须研究和遵循客观规律。新的时代条件和 50 年的实践经验,使我们能够站到新的高度,从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来认识这些客观规律。
中医与西医在学术上统一的必然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的。中医与西医同属于医学,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其差异的性质,不是两门医学,也不是医学内部的两个分支学科,而是医学内部的两个学派。其统一,是医学内部两个学派的统一,不是两个学科的统一,也不是两个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交叉学科。
学派是在同一门学科中,因为对同一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认识而形成的学术派别,是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充分、不完备的产物,就像“盲人摸象”中的“摸鼻派”、“摸腿派”、“摸肚派”那样。除了中医与西医之外,医学中还有其他一些学派。
学派的争鸣与统一在科学的各个学科具有普遍性,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内部矛盾运动,各学派的认识一旦充分和完备了,认识统一了,学派也就统一了。学派争鸣走向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其中较为典型和对中西医统一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两种:一是两个学派各自都掌握一定的真理性认识,但都不完备,一旦把所研究的现象和规律认识充分和完备了,便统一到那种充分而完备的认识中。例如光学研究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后来统一于关于光本质的“波粒二象性”的完备认识中。二是不同学派分别研究了同一类现象的不同规律,形成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论,以不同的理论统一于同一学科的理论体系中。例如几何学中的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生物进化论中的达尔文主义与非达尔文主义等。
中医与西医的统一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其核心是学术的统一,基本理论的统一。医学的基本理论是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理论的统一只能统一于对这些客观现象和规律的一元化的真理性认识。但是,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的差异多样而复杂,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把中医与西医的各项理论都一对一地合并、结合,其统一的途径和方式应当是多样的。大体来说,至少要分为两类基本情况,以两种方式从两个层次上实现统一。
第一个层次,“可通约”的理论从单项理论上实现统一,可称为中西医统一的“微观”层次。中医与西医的有些理论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或层次反映着同一现象和规律,同一现象和规律是其可通约性所在,只要把这一现象和规律认识充分和完备了,理论也就统一了。中西医对于人体解剖形态的不同认识,对于某些具体病变的不同认识等,都可望以这种方式走向统一。
第二个层次,“不可通约”的理论各自独立发展,最后统一于同一个理论体系,可称为中西医统一的“宏观”层次。中医与西医的有些理论差异,在于分别地反映着不同的现象和规律,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是其不可通约性所在,因而这些不同的理论不可能从内容上实现统一,只能各自独立地充分发展,分别以不同的理论统一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中。中医的阴阳、经络、藏象、病机、证候等理论与西医没有“可通约”的内容,可经过进一步验证和充分发展,以独立的理论统一到更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现有理论体系就是由多种“不可通约”的理论构成的,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因学等学科及其包含的众多学说,但这个体系还不完备,中西医之间“不可通约”的理论都将独立地充实到这个理论体系中,使之更加完备。从中西医统一的全局来看,理论体系的统一将是比单项理论的统一更基本的方式。
中医与西医的统一将是多样化的“大统一”,形成统一的高度发达和完备的新的医学理论体系。这种统一的医学理论体系将由四种理论来源构成,可概括为“A+B+ab+C”模式。在这里,“A”是由中医单独贡献的理论,即中医不能与西医相“通约”的那些特有理论,经过现代化发展以更充分的真理性贡献给新的理论体系。“B”是由西医单独贡献的理论,即西医不能与中医相“通约”的那些特有理论,经过现代化发展贡献给新的理论体系。“ab”是由中医与西医能够“通约”的单项理论相统一,以更加成熟和完备的新理论贡献给这个体系。“C”是由中医与西医之外的其他医学贡献的理论,以及整个医学的未来发展所贡献的新理论。
这种“大统一”并不局限于现有的中医与西医,也不局限于中国国境之内,它将是世界性的,将包括其他医学和整个医学未来发展的融入。这种统一不可能在医学的现有发展水平上实现,统一的过程必将是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将是医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和飞跃。
条件也是一种规律性。中西医的差异是由特定条件造成的,中西医的统一同样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懂得差异就不懂得统一,不懂得造成差异的条件和实现统一的条件,就不懂得怎样消除差异和实现统一。应当研究和消除那些造成中西医差异的条件,研究和创造中西医实现统一所需要的条件。
医学起源的多元性是中西医差异的历史起点。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都孕育了自己的医学,起源的多元性造成了原始医学的差异性,以及差异的多元性。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医学中断或中落了,相对较完整和连续地发展至今的,只有两个医学体系,即起源和形成于中国的中医学,及起源于古希腊形成于西方的西医学。中医与西医在起源时期的差异还只是萌芽,是什么原因把中西医的差异加深到今天这种状态?
首先是外部条件,主要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历史时代、科学技术等,它决定着医学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中医学主要形成于战国时期至 1840 年,这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古代阶段,吸收的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国这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的产物,中医学的现有体系属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范畴。西医学先经历了古希腊、罗马的早期兴盛,在“中世纪”那“黑暗的一千年”因教会的桎梏而陷入凋敝,直到 16 世纪才在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医学革命,
吸收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重新建立起近现代学术体系,今天的西医学属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中医与西医在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内涵上的这种差异,是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政治、历史时代、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全部差异所造就的。
其次是内部条件,主要是医学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方法模式,是医学吸收社会的思想文化而形成的,决定着医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决定着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以元气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朴素的系统论思维,着重于从整体、功能、关系、内在矛盾等来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西医学受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以原子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接受和发展了还原论思维,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着重于从部分、微观、结构、实体、外部作用等来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这样,虽然中西医研究的是同一对象,却是“仁者见仁(不见智),智者见智(不见仁)”。
中西医要统一,就必须消除造成和决定着中西医差异的这些条件。19 世纪以来,中国境内的中医与西医虽然已经处于相同的经济政治、历史时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之下,但是,由两千多年历史造成的巨大差异不可能在百十年时间内消除。对于造成中西医差异的内部原因,特别是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维与西医的还原论思维之间的差异,至今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消除。
中西医统一不但需要消除造成差异的条件,而且需要具备实现统一的新条件,包括有利于中西医统一的历史时代、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医学要有新的学术思想来统筹兼容中医与西医的“可通约”的与“不可通约”的全部内容,需要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为中西医的统一提供新的平台,需要中医与西医通过现代化发展达到能够走向统一的新水平。总之,中医与西医的学术统一并不是孤立的学术问题,必须研究和认清实现统一所需要的条件,争取和创设所需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