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医学部小喽啰第二年得中国青的一些小细节分享【投稿作品展】

大家好,我是19年博士毕业,然后到了南方城市院校做博后。刚刚入站一个月就收到通知要求写博后面上标书,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写标书

(一)格式!格式!格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博后标书要求和国自然标书格式有一定差异,很多地方都不知道具体写什么内容。这个时候一定要借鉴前人已经中了的、并且符合格式要求的标书做参考,千万不要自己闷头写。不然废了半天劲,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要求是很挫败的。

这一点我们学校博管科老师就非常负责任,专门抽出一个时间让我们可以去固定办公室借阅他们挑选出来的模板标书。当然只能在办公室里面借阅,不能带出来。总之,参考前人标书格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像各个省市的一些基金项目,格式要求更是五花八门、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参考前人已经中了的标书,然后归纳总结,写到自己标书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自然标书这几年格式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很多人(尤其前两年申请的人)多数还是没有彻底搞清楚每一部分基金委到底想让申请者写的是什么,他们想看到的是什么。

就比如很多人的标书里其实没有提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科学问题或者研究假说,而这个恰恰是评审专家第一会去关注的地方,非常重要。

还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两大部分是占标书篇幅较重的内容,这两部分其实有不同侧重点的。而很多申请人往往这两部分内容是重复描述,几乎不变的,这是非常忌讳的。

还有像这几年要求的科学问题属性,我们单位建议的是一般的青年面上项目,就选第二类就可以了。不要想着第一类报的人少,可能资助率就上去了,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一般的本子是到不了探索、原创级别的。实事求是的说,大部分医学类研究,第二类是相对稳妥的,当然如果自己的研究是有重大突破的,学科交叉的,也可以选另外两类。

今年基金委也公布了不同学部科学问题的参考案例,我看了下医学部的,发现提供的这些模板之间本身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写法我也并不是很理解。所以最后我是参考了一个原本就比较符合自己想法的模板去写了这部分内容。

(二)博后面上项目第一次申请即中

有点扯远了,回到写博后标书这里。格式方面借鉴前人的模板是非常必要的,到了具体研究内容就只能靠自己去思考了。因为是自己第一个标书,而且当时也没有开展新的研究工作,所以就打算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项目,延伸出个相关课题。

于是结合临床实际,搞了个两种疾病联合的模型。也因为另一个疾病本身并不熟悉,所以当时查阅了十几篇相关疾病的文献,还请教了相应科室的专家,最后写了一段相对专业的该疾病的介绍和研究现状。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申请人写标书过程中涉及到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内容时,一定不要逃避,更不能乱写,好好去查资料,请教专家。一定不要写出让行家笑话的、不专业、不准确的话,这样会留给评审专家很差的印象。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自己心里没底,还自我安慰觉得专家应该不会注意到这个小问题吧,这样的心态是千万要不得的。后来自己写完标书后,就让课题组前辈帮忙修改提意见,然后针对意见作了一系列的修改,最后就提交了。很荣幸第一次博后面上就中了。

(三)我的两次国青项目申请之路

再后面就开始写省青年基金,这个本子写了个当时刚开展的项目,前期数据很少,也没有文章发表,结果理所当然地没中。转过年来就是第一次写国青了,因为疫情原因晚了一个月时间截止,那段时间几乎天天扑在标书上。

3.1 准备工作

这里又要夸一下单位科研处了,单位在年前就组织了几次动员大会和专家讲座,给我们讲国自然申请的注意事项、标书撰写要求等等,这对第一次写国科金的我来说是非常有用的,省去了自己瞎摸索的很多过程。

然后我还报名了一对一帮扶计划,帮扶专家是学校的一个教授,拿了4-5个面上了,很有经验。而且专家的研究方向和我想写的研究方向同属一大类,指导起来很有针对性。写之前我将大概的想法思路做了一个ppt跟帮扶专家做了汇报,然后专家针对性地提了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3.2 标书的撰写

标书撰写其实是很磨人的工作,需要自己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动笔之前最重要的是认真思考科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个科学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核心点立住了之后再列一个大纲,每一部分大概要写什么内容,最好具体到每一段的小标题。这些都做好后,再开始一条一条地查文献,查资料,往里填内容。

我自己写国青的顺序是围绕科学问题,提出假说,写研究目的,然后分1/2/3/4点写实验内容,同时画技术路线图,然后扩充每一部分内容写成实验方案,最后提炼创新点,这些是标书的主体部分。

然后就是最难写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状部分,这里是最需要查阅文献的。我的理解是总结国内外现状的同时,重点突出自己研究的难、热、新。我博导常教导的一句话是,科学问题有的是,但是某一个领域,一定有一个是难点、重点、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这个才是值得研究的。找到这个点,再去用当前经典和新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它,这才是相对正确的研究思路。

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科学问题是标书的重点。要花大功夫去想去思考,切忌上来就动笔,写一堆无用的话。先要立住科学问题,同时要注意逻辑,不要让专家读下来感觉很生硬,段与段之间要用逻辑联系起来,如此则即使大同行也会觉得你的本子读起来很流畅,高抬你一手。

     至于可行性/平台这些,其实是标书里最好写的部分。参考一下别人的,大致修改一下就行了。涉及研究基础部分,我个人参考了前人的标书后,主要写了预实验的结果,就是没有发表的且在摘要和研究意义中提到的预实验的数据结果。

这里figure的呈现个人建议不要用发SCI论文的作图方式,一张图里包含好多小图。最好是一两张小图放一起呈现出来,然后有一个对应的结论告诉专家我这个图是做了啥,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看,这个实验我都已经做出了结果了,后面要证明的结论肯定可以做出来的对吧。预实验结果呈现要的是这样的效果。

我是最后写的标书摘要,好多辅导机构都总结了摘要的写法。刚开始写的申请人,可以参考着模拟写一下,然后再反复修改。一般就是背景、前期、预实验、申请人拟通过……方法研究……内容,最后一句话拔高意义。英语摘要也要认真写,至少做到没有错误语法,这是最重要的。最后注意字数,中文摘要写到差10个字满是比较合适的。简历和代表作我们单位形式审查会重点审查这部分,有问题就会打回来修改,非常认真负责。文章署名一定要实事求是。

3.3 修改!修改!再修改!

大致写完了标书,然后就是后面的反复修改。我在课题组把标书投到大屏幕上去,一字一句地读给课题组老师、学生修改。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会反复推敲。我发现有些初申者的标书标点符号真的用得很差,经常一段话全是逗号,段尾一个句号结束,这是非常影响观感的。难道现在的我们中文都写不好了吗?根本就是态度不够重视和认真。

对于专家给自己标书提的意见和看法,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思考,多去接纳并修改。一般来说,专家看你的标书的角度,和评审专家看你的标书一样,他们可能得出类似的看法和意见。我们经常有些初申者觉得自己导师或者科室专家根本就不懂你做的内容,找他们提意见就是走走过场,拿到意见后根本就不去认真对待,这种心理是千万要不得的。

你要想,评审专家就是花很短的时间去评一份标书,他也有可能对你做的领域不甚了解,他们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其实恰恰就是你标书欠缺的地方。一定要仔细修改,哪怕有的需要大改。

3.4 失败不可怕,重新出发终见花开

第一年标书经过了几次形审后,我就提交了。结果没有中,看评审意见可能是BBC吧。自己还是可以接收,但也很失落。

今年年初又重新申报国青,这次自己思考了很久,决定换一个疾病模型,从而换一个口子投。于是把去年的本子涉及的疾病部分全部推倒重写,机制研究方面并没有做很大的改动,但也加了一个新技术。

今年写本子的时候就有一些驾轻就熟的感觉了,经过了去年的摸索,每一部分写什么大概都清楚,所以两个周就完成了初稿。后面就是不断的梳理研究意义这部分的逻辑,反复修改多次,终于自己感觉逻辑通顺,可以很清晰的讲述科学问题和假说,也突出了自己研究项目的创新和意义。后来也是找导师和科室专家过了一下,提了些修改意见。修改后提交,很幸运最后中了。

(四)写在最后

这次可能也是沾了国青资助率比去年提高了一个点的光吧。此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点是今年能中的一大原因,就是去年的时候我标书研究相关的文章还没有接收,所以代表作里缺了相关研究的文章。

后来9月底,文章接收了,这次就放进去了,评审专家可能也就认可了相应的科研能力吧。所以代表作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近年发表的相关研究的SCI文章。第一年我有两篇2区一篇3区的文章,但是和现在的研究方向差别很大,所以专家可能并没有认可我的研究基础。当然对于普通初申者而言,大家可能没有5篇以上文章,那就不用考虑,都放上去凑数就可以了。

   写着写着有点散,乱七八糟说了很多。到此就打住吧,最后希望大家明年基金都能中。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医学部  医学部词条  作品展  作品展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细节  细节词条  投稿  投稿词条  
观点

 高校所谓重视教学只是表面功夫

在国内某985高校的同学来访,他愤愤的说,别看很多高校把重视教学喊得震天响,其实只是虚的。有个别高校十万或百万重奖教学名师,更是在作秀。肯次肯次上一学期课,不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