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专业之内和学科交叉:从易中天《历史的底牌》说起

昨天看完了易中天的《历史的底牌》。看完了,没有中途看那么兴奋。

为什么呢?

一方面,好多内容像段子。听起来很有趣,但是不是很严谨。证据未必充足。但这可能是部分学科的通病。比如三段不同时期的“中华梦”,以及三个层次的“治世梦”,感觉一定程度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这是公开演讲,时间有限,不比得讲课或者《百家讲坛》这样的系列节目,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充分罗列不同的证据和观点。就像王立群读史记时,嬴政的身世,可以列出不同的证据。易中天的三国,我倒是没有认真听过。

另一方面,易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可能导致其可信度下降。今天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易中天原本是中文系的研究生和教授,专业领域是美学。他的文献学功底自不待言,曾经研究过《文心雕龙》还出了专著。但是美学与历史学,毕竟不是同一个专业。这就难免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抢人家饭碗嘛,还能不让人bb几句?当然,这不是说,他就不能从事此类研究。其实研究领域本来就存在分化与演化。早期哪里来的GIS专业呢?第一批被认定为GIS的教授,谁不是之前搞其他研究的呢?只不过这里的问题比较具体,历史学与美学的分野,在易中天插足之前就已经定型了。但是这也不是必然的不能插足的。魏格纳是气象学领域的专家,但是其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现在被地质学奉为圭臬。而在魏格纳的时代,气象学与地质学早就是两个泾渭分明的专业领。

附带说一句,今天百度一下,才知道王立群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古代文学,也与历史学无关。

必须说一句,对于历史学或美学,我纯粹是看热闹的。没有什么发言权。易中天、王立群的讲座,岂是我这种外行所能瞎bb的?

当一个专业领域的学者插足另一个专业领域的事情,要么被视为说外行话,要么可能带进新的生机。

好多事情,我们通常强调专业人士搞专业的研究。是因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了解的比较全面,在做研究的时候,不至于出现太多漏洞——表现为“说外行话”。

但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容易把自己的视线局限在专业领域以内。局限在专业视域内,会有什么问题呢?比如会有一些盲点而不自知。一个类似的笑话(可能只是个笑话)是,面对问题:一滴水从1000m的高空数字落下,到达地面时其所具有的速度和力量,会不会砸死一个人?一个专业的物理学者可能需要从自由落体、空气阻力等角度去层层推算,这个过程复杂而耗时。但是从常人的经验出发,谁见过下雨天被雨滴砸伤的人呢?

现在提倡学科交叉。而且近几十年来,新的学科领域的出现和新的科技突破,往往出现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插足另一个领域的事情;换言之,用一个专业的思维和习惯,去看待和解决另一个专业长期面对的问题。这个很可能会出现另辟蹊径的效果。GIS专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用数学和几何的方法,来呈现和解决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或者地理专业人士借助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技术和工具,新办法解决老问题,结果发现别有洞天。

科学网尤明庆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注1】。其中提到《水浒传》中杨志从太湖往开封搬运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按照我们现在的情况看,黄河在渤海湾西岸入海,杨志走的路线也太绕了吧?如果走京杭大运河的话,开封就在河边,这还翻了船了,也太背了。不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在水浒传的成书时期,黄河很可能是经徐州向东南方向入黄海的,而不是入渤海。那么走京杭大运河而转道黄河,是自然而言的路线选择。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根据历史时期黄河改道的记录,解释了文学上无法说清楚的“路线混乱”的疑案。

所以,其实我们不应该盲目嘲笑说外行话的人。相反,如果有些人愿意插足,愿意说外行话,还是应该细心地去倾听。先听听有没有道理。

注1:尤明庆,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天  中天词条  底牌  底牌词条  交叉  交叉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  之内  之内词条  
观点

 当年为什么选西交利物浦的教职?

时光飞逝!转眼间,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做教师也已经8年了。8年时间,我自己从一枚青椒变成了中年油腻老油条。学校里的大事小情弯弯绕绕基本都摸清了。偶然也能给别人讲讲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