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经费,晋职需要项目,能力需要认可,申基成为必然。
纵观每年的基金申请,985,211高校几乎拿走85-90%的项目(成百上千),而地方院校只能“捡漏”(个位数)。
近年来,由于大城市高校人满为患,地方高校也开始吸纳博士,师资队伍结构发生根本转变。然而,科研水平提升并非靠引进几个教师就能立竿见影的。随之而来的是科研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否则新的内卷不可避免。资源不对等的状况需要调整。
地方高校基础薄弱是事实。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与211以上高校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地方高校短期接纳这么多博士,不仅是补充更替师资队伍,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提升,有所作为。博士新教师申基即成为这些学校的期盼。
新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大都是“散兵游勇”,科研方向各异,整合难度大。
地方高校底子薄,初来乍到,单打独斗,缺乏人脉和合作者,软硬件条件不能满足科研需求。
缺少科研氛围,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有限。信息渠道不畅,甚至不参与国内学术会议,逐渐被边缘化。
缺乏经验,沿袭原有科研思路,鱼儿离开了水,创新难。
因学校名气,同等条件下,或许受到不公正对待。若连续申基失败,心理打击会造成部分老师对申基失去信心。可怕的是受挫后的躺平。
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心灵鸡汤或行政命令。需要细致的工作。能够接续原有的方向固然好,但离开原来读博学校,环境变化了,需要因地制宜,转换思路。条件不如以前,并非不能作为。摈弃等靠要,选准特色和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持与外界的学术联系,加强合作,尽快融入同行圈,获得曝光度和争取认可度。国家基金也应给地方高校留有一定的基金扶持名额,让地方高校的老师们看到希望。
总之,本人对高校未来的期望值是什么?科研方向是什么?有无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是申基成功的信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