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学生们需要平衡学习、科研以及就业技能培养等多方面的不同因素。工业界可以对大学研究院所提供支持:首先,从互惠角度来看,可以吸收相关专业技能的毕业学生进入工业研究,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另一方面,工业界可以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对其在校期间的科研有辅助作用,更可以通过吸收高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开发新的技术,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科研水平。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舒尔茨谈到,人力资本的投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二战以后,不少发达国家的经济快速从被摧毁了的建筑、厂房等不良条件中重建起来,这与人力资本的因素有很大的相关性[1]。作为对比,日本的企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大举购买美国的大楼,而没有获取多少值得称道的技术或人才,所以在经济泡沫刺破以后,短期内难以恢复景气。幸运的是,中化收购先正达,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等商业活动,获得了这些行业的先进技术与专利,即便有些技术可能因为管制无法进口,但是可以通过在海外进行员工培训,将人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整合,提高竞争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不少的资金可以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足以支付培养1亿硕士生的学费(比如,美国硕士学费约4万美元,英国硕士学费约2-3万美元,德国硕士学费免费)。现在的研究生扩招趋势反映了社会对人力资本与人才培养的重视。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毕业后都需要进入社会工作,而不是留在高校从事教研活动。假设一个教授30多年的职业生涯培养大约30个硕士、博士生,最后退休以后也只有一个职位的产生。以这样的教职更迭的速度来估计,至少90%以上的研究生毕业后无法进入学术界,而需要在工业界找工作。有科研才能并且运气好的博士生可以在学术界打拼,坚持仰望星空与探索未知世界。但是大多数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培养与工业界衔接的技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或需求,要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来说,如果快递行业、农业等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并不一定是坏事,可能说明社会发展到很高的阶段,人均受教育程度高,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很高。对于研究生个人而言,进入社会以后,或许更加期待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
研究生毕业以后,在工业界找工作的首先面临的考核与选拔的问题。一些企业过于看重研究生的本科第一学历,但是第一学历只反映高考成绩,却不衡量大学中的表现,也不反映研究生时期的努力与付出。一方面,高考的考察范围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相差很大;另一方面,大学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依靠学生的付出与自律,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敦促,是一种更加值得追寻的品质。对于硕士、博士而言,招聘企业考核的方式不应该是简单类似入学考试的笔试或者智力题(brainteaser),否则相当于一定程度上承认,学生几年辛苦读研的付出与培养的技能在招聘企业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从招聘企业的角度来看,衡量测评研究生确实也很困难。招聘大学生相对简单,在简历初筛以后,通过单盲实验的方式,在后续评定考核中遮盖毕业大学的名字而降低高考成绩的影响,进行统一笔试与面试进行考量。但是研究生的背景、研究方向也都各不相同,三五年的研究经历因为细分的专业化内容,面试官往往也难以听懂,无法对此进行切题的提问。科研成果并不像歌唱大赛一般,老少咸宜,难以用一把共同的标尺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因此,如果企业不通过考试等量化的形式,反而可能因为选拔标准的不透明而被诟病。
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将研究生就业与企业招聘,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相互的了解与认知。从研究生角度,去企业的实习对未来就业很有帮助,通过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其他同事的交流互动,是比较好的互相选择的方式:公司文化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生是否适应公司。研究生需要考虑适合实习的时间点,一个普遍的担心是,较长时间的中断并不保证比较顺利的科研的回归[2]。有些指导教授担心在一些发展迅速的领域,研究生的实习可能导致论文被抢发,或者由于实习时期学生收入优渥,影响科研回归时的心态与专注等问题。比较合适实习的时间点或许是研究生入学前的暑假、刚结束授课尚未全职科研的假期、硕士转博的过渡阶段。实习中的经历可能也能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解决问题,培养的项目管理与时间管理的能力,也可以迁移到科研活动中的自我管理,与导师相处可能也更加和谐。
更广大范围的研究生与企业之间的匹配,可以采用类似球赛选秀与学术会议相结合的模式。在学术会议中,通常也会有招聘企业的展台接受研究生们的简历,但是这种模式偏被动,因为招聘人员仅是坐在展台后,而没有积极地去了解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合适的展示,应该是大学的不同院系的研究生会组织自己的一两天的学术研讨会(Symposium),邀请有招聘意向企业的相关部门的研发人员参加报告会,通过研讨会的学术报告展示即将就业的学生的研究成果[3]。前文中,我们提到需要积极的寻找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需求,设计良好的解决方案;同样也需要将学校的先进技术介绍到工业界。“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当初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 [4] 而学校不同系科举行的学术报告会可以嫁接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对于先进研究成果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生寻找良好的专业对口企业。美国大学生运动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的篮球橄榄球比赛中球员的表现,可以作为职业联盟的选秀参考,大学的科研成果展示也一样可以进行展示。研究生会的志愿者培养了联络、活动组织的能力;而报告会上的研究生们也需要培养自己口头表达的能力(工作中也需要学生良好的表达交流的能力),详略得当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发展中国家急需基础与应用领域的研发人才。在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有很多印度裔的高管,但是印度本身却没有产生这类高科技企业,高管(C-suite)级别的人才在全世界流动性较高,这样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印度与美国之间在基层、中高层人才之间的差异(当然还有创业环境等各种不同因素)。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培养也不一定只从事研发,高附加值科技企业也需要较多的懂技术的管理人员,而研究生的扩招为这样的人才培养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科研中的突破具有偶然性,类似于过饱和溶液的结晶过程,无法准确预测在何时何处结晶,即便在某个热门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也不保证产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并不表示人们应该放弃努力,而选择碰运气。社会可以提供一种环境,类似过饱和溶液,鼓励不同学术思想的讨论与竞争,鼓励与重视人才,人才的培养数量足够庞大时,量变会引发质变,从而结晶出科研的突破。尽管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科技爆发的萌芽在哪里出现,但是春天到了,萌芽肯定会出现。一个研究生非常努力地付出,可能依然由于运气等因素没有获得预期的科研进展,但是这种冒险精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需要鼓励嘉许这种科研的冒险精神,而工业界也可以通过更好地吸收研发人员的就业,减少学生瞻前顾后的担忧,让学生更加专注,孕育更好的创新人才,构建更好的创新环境。
引用文献:
[1] Schultz, Theodore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p.1 (1961)
[2] Brown, Eryn. "Education: the gamble of a PhD hiatus." Nature vol. 539, (2016): 457-459.
[3] 笔者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期间,觉得ChEGSA (Chem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化工研究生协会)每年一度的研讨会,邀请一些学术界与工业界人士参加,是很良好的互动模式。
[4] 贾雷德·戴蒙德,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修订版,2016年,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p.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