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再疑“战略科学家”

再疑“战略科学家

冯兆东

2021-10-17

一、前言

    “战略科学家”成为了最近一个很火的词儿。媒体拿出当年钱学森、李四光等作为例子,说明“战略科学家”对国家进步的重要性。国家基金委前主任杨卫最近也发声:“战略科学家”应该是中国科学体制的“架构顶级”。

二、杨卫主任的说法

    杨卫主任说:“战略科学家”需要满足“三个半”方面的条件。第一,战略科学家必须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在自身从事的研究领域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获得专业界认可。第二,战略科学家是一名宽口径的科学家,除了自己所在的领域,还能从更宽的领域洞察科学发展态势,清楚大多数科学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第三,战略科学家还应该是一名战略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他们能分辨出哪些科学领域是竞争重点,哪些领域适合常规式发展,哪些领域可以加强合作,并且就此提出战略性意见。第四,战略性科学家往往会被咨询相关政策,所以他需要对科学管理有所把握,了解政策制定的基本规程,这是非必要的条件,所以称之为“半”个方面。

三、杨卫主任的设计会不会被委曲

    过去的我们一直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对各级政府的科技政策制定最有发言权的是那些“最高科学帽子齐全且一路升官的学者”。甚至,他们的“最高科学帽子”都是在一路升官的过程中得到的。进而,他们在一路升官的过程中往往是100%地投入到管理活动的,他们的“科学简历”绝大多数是靠他们的团队替他们建立的。我的观察是:那些“最高科学帽子齐全且一路升官的学者”(也包括那些长期从政,最后从官场上退下来的)总是掌握着科学走向的发言权。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够不够资格做杨卫主任定义的“战略科学家”?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民间还有没有比他们更合格做“战略科学家”的人?我的第三个问题是:民间如果有,又如何让这些民间的符合标准的人成为“战略科学家”?

四、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科学战略家”

    我认为,我们需要的只是“科学战略家”:能在相关行业集思广益,并在此基础上能形成“熟知前沿且具前瞻性”的决断。而且呢,他(她)不仅得有领导能力,而且能做到效率和公正兼顾。我这里也举出我在美国经历了的美国基金委“科学战略形成”过程。无论基金委某部的领导多么老练和领导该部多么长时间,他(她)的最后决断一定是经过同行反复论证的。我自己参与过三次如此的论证。第一次:基金委地学部的某处在一个相关的全国学会上广告了他们“在某日某室召开基金委基金主题研讨会”,广告希望有感兴趣者参与。我去参与了。第二次:我被邀参与了一个基金委地学部的涉及北美和南美的议题讨论会,参会的人中有大咖,有中咖,有小咖。第三次:基金委在他们的周报上发广告,希望对蒙古高原感兴趣的地球科学者与基金委联系,以便“被邀参会”。我联系了基金委而且“被邀参会”了。我是想说:现在可能不是一位或几位“战略科学家”就足以带领一个国家的同行学者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了,而是需要集思广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再疑“战略科学家”  科学家  科学家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观点

 博士生如何恰当地选题?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生应不断提升在文献归纳 、阅读理解、逻辑推理 、探索创新、科学素养、论文写作与交流演讲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达标了,才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展开)

观点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师生关系紧张貌似是一个普遍存在于高校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前行不畅,甚至极端的师生对立,学生延期毕业、退学甚至轻生;同样对老师来说,会带来未达到预期科研课...(展开)

观点

 腹泻还需要促肠动力吗?

腹泻还需要促肠动力吗?胃肠动力减弱是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一个常见原因,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复发,需要使用促肠动力的药物。促胃肠动力是治疗小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