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研究生文献阅读的方法

 

今天我想写一篇关于文献阅读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种文章呢?因为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科研工作都是基于文献阅读而展开的。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们,有必要了解文献阅读的基本方法。

 

第1个问题首先是文献选择问题。

在进入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全新领域时,文献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快速大量的阅读相关文献可以使我们快速了解这个领域的所有知识和前沿。可以选择中文的综述性论文,这些文献往往是针对过去一段时间相关研究的最新思想总结,使我们能快速定位在这个领域当中的有哪些机构,哪些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读中文文献和一些综述论文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研究脉络去阅读英文文献。英文文献的阅读非常重要,我们有些研究生往往回避英文文献,间接引用英文文献,这都不是科学的做法。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直接去看英文的文献,特别是一些原始的经典文献,看看一些思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他的理论前提以及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然后才能清楚的了解这样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引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清楚。

 

    第2个问题是关于杂志的选择问题。

建议选择一些权威期刊,并不是说权威期刊中的文章都是好的,也有一些水平不高的文章,但是总体来看权威期刊当中文献的篇幅比较长,前因后果交代的比较清楚,作者和编辑比较认真,能避免一些低级的错误。所以在阅读这些文献的时候可以使你对整个的研究脉络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会受到一两篇比较弱的小文献的误导。而且往往读1篇权威期刊的文献,就可以涵盖10篇类似其他文献,其实会更省时间。

 

    第3个问题是关于文献的组织的问题。

文献组织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当我们在写一些小论文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明显,如果是我们写学位论文,一篇文章的引用要超过50篇以上,实际阅读量可能超200篇以上,这时候要想精准的找到一篇对自己有用的、可以引用在论文当中的参考文献,没有文献管理软件就比较困难。所以在研究生刚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就会要求他们掌握文献管理软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点是要必须要做到。有了文献管理软件以后,我们就可以对文献进行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可以在文献管理软件当中文献笔记,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包括Noteexpress, Endnote, Mendeley, Zotero, papers, E-study等等,这些管理软件的功能大同小异,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其中的1~2个。

 

    第4个问题是文献阅读过程当中的笔记问题。

有些同学只注重读,读完以后没有很好的做笔记,过了一段时间,特别是我们有一些研究周期比较长,我们的学位论文差不多要一年半的时间,有些阅读已经忘记了。所以阅读过的好文章,一定要认真记录下来,后面在研究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查阅。做笔记的方法也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用Excel表格,有些人喜欢用思维导图,有些人直接用Word文档,或者把笔记记在文献管理软件当中,都可以。记笔记应该记什么内容?我们通常在引用文献时,最重要的是引用文献的作者名,论文发表时间,论文的主旨思想,主要方法,那么这些内容都属于我们记笔记的范围。还有就是我们自己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的一些想法和扩展也可以纳入到笔记当中

 

    第5个问题是研究文献阅读过程当中的频率和习惯问题。

如果我们的文献阅读是集中的,去读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领域,很快会掌握在这个领域当中的前沿和热点。但是我们有些同学阅读的过程当中很分散不集中,今天读一点,再过好几天再读一点,前面读的和后面读的已经不能联系起来了,这种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就不太好,时间也浪费的比较多,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读1~2篇文献

 

    第6个问题是我们在文献阅读当中应该学习什么?

除了文献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写作方式和写作格式。科技论文的写作有特有的模式和方法,跟一般的应用文写作有很大的区别。而我们在学位论文的写作当中,往往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有些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口语化非常严重,错别字很多,格式极不规范,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论文评判,只有平时多看多写多模仿,才能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方式方法和写作格式。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研究生文献阅读的方法  文献  文献词条  研究生  研究生词条  方法  方法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  
观点

 青年科学家代写同行评议损失甚多

研究生和博士后会以资历更老的同事的名义写同行评议,但是却无法获得应有的署名或认可,还会损失结识期刊编辑的机会。根据一项研究,很多研究生与博士后都会为资历更老的同...(展开)

观点

 【参加某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体会】

参加某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体会现在研究资金资助的导向是强基拔尖,解决进口替代和卡脖子技术,特别关注供应链和产业链以及二碳,注重创新平台的打造。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决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