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考研”一词忽如一夜春风,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了大学校园中几乎家喻户晓的热点词汇。这股春风不仅带来了考研人数的狂飙式增长,而且甚至成了一种时髦。随便问几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点考研的意愿。
记得和考研打交道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时候我和众多的考研学子一样,奋战在考研一线。当然也避免不了挑灯夜战的艰辛,体验到考研路上的酸甜苦辣,甚至品尝到了考研路上的孤独。
当然当时的考研没有现在这么时髦,没有记错的话,十年前考研人数大致只有120万,录取的人数大致在38万,考录比大致在3.16:1。十年后的今天,考研人数已经达到惊人的341万,录取人数经过大规模的扩招之后也达到惊人的110万,考录比大致为3.1:1。
当从考录比上看,十年前的研究生考试难度貌似和现在的相差不大。对于一些“四非”高校而言,考研的难度相差不大,甚至可能还会简单一些。
也许有不少人会认为,对于“985/211”高校或者“双一流”高校而言,考研的难度相比也会降低不小,录取的概率会增大一些。刚开始我也持这种观点,直到昨天无意中看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考研复试名单之后,对所持的观点产生了严重怀疑。下图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复试名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考生名单
序号
考生姓名
毕业学校名称
总分
专项计划
1:
关伟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436:
无
2:
朱敏郡
北京师范大学
430:
无
3:
刘佳伟
天津大学
429:
无
4:
罗文阳
清华大学
419:
无
5:
高广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9:
无
6:
李明威
南开大学
406:
无
7:
林子越
南开大学
405:
无
8:
赵前德
石家庄铁道大学
404:
无
9:
王怡虎
大连理工大学
401:
无
10:
朱振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9:
无
11:
谢亿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8:
无
12:
李晓东
北京科技大学
397:
无
13:
谭智坤
华中科技大学
393:
无
14:
陈浩
南开大学
392:
无
15:
刘靖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1:
无
16:
刘元勋
哈尔滨工业大学
390:
无
17:
李光耀
武汉大学
389:
无
18:
宋冰
南开大学
388:
无
19:
宋猛
天津大学
388:
无
20:
夏万年
南开大学
388:
无
21:
陈九屹
华中科技大学
384:
无
22:
韦柄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84:
无
23:
王探
北京交通大学
383:
无
24:
卓文琦
华北电力大学
383:
无
25:
刘友通
广西民族大学
380:
无
26:
尹维君
武汉大学
380:
无
27:
赵桂琴
厦门大学
378:
无
28:
肖俊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77:
无
29:
王伟营
西北工业大学
376:
无
30:
赵冰浩
浙江大学
374:
无
31:
李竞涵
北京理工大学
373:
无
32:
栾金晖
华中科技大学
373:
无
33:
陈启元
中南大学
373:
无
34:
刘文卓
北京理工大学
372:
无
35:
李璐
华中科技大学
370:
无
36:
高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69:
无
37:
李凯铭
华北电力大学
369:
无
38:
晁永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68:
无
39:
李超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68:
无
40:
陈鹏飞
中国民航大学
368:
无
41:
戴鹤森
太原理工大学
367:
无
42:
张佳辉
华中科技大学
367:
无
43:
田子康
河北工业大学
365:
无
44:
张道安
华东理工大学
364:
无
45:
金飞虎
华北电力大学
364: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
46:
鲍相印
华北电力大学
363:
无
47:
刘博文
浙江大学
363:
无
48:
左肇煜
辽宁大学
363:
无
49:
詹员
华南理工大学
363:
无
50:
范文
北京交通大学
362:
无
51:
彭慧玲
西安科技大学
356: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2:
李硕
中北大学
338: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3:
沈越
北京大学
329: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4:
魏青晨
青岛理工大学
308: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5:
郭仁杰
郑州工商学院
296: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6:
陶忠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84: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
57:
许豹
上海理工大学
284: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8:
吴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78: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59:
周圆
西安理工大学
271: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60:
刘壮
大连海事大学
262: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61:
钱纪龙
沈阳化工大学
261: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62:
刘明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
从复试名单上看,除了专项计划之外,能够进入复试的同学的毕业院校大多数都是名校,其中不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
“四非”院校进入复试的同学寥寥无几。此外,进入复试名单的分数线也不低,最低的362分。以下仅仅是进入复试的分数线,由于复试是实行差额复试,真正录取的分数线只会高不会低。
作为曾经的“四非”高校的考研学子,看到这样的复试名单,深感考研难度之难。当然像中科院自动化所这样的一级研究所,就像当年我考研,我估计也是考不上的,现在再考的话,当然更考不上了,毕竟考研要考400分左右,其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细细想来,与十年前相比,考名校的难度不仅不会简单,而且会更难。尽管录取的人数不断地增长,但由于名校效应以及“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择校原则的叠加,报考名校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录取人数的增长速度,这样导致考录比不断增加,考研的难度自然而然就不断的增大。总之,考研考名校,比我想象中的难多了。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ID:ZYW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