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高校都用相同的标准评价,势必导致“千校一面”,都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失去了特色。如果不用相同的标准评价,又怎么比较呢?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可采取折中(或中庸)的方案:“标准+X”评价方案。
“标准”指评价指标相同的部分。“X”指高校自由发挥的部分,是出特色的部分。评价分值中,两者可各占50%,或“四六开”(标准占六,X占四)。对于“X”部分的评分,由高水平的评委综合考虑、自主决定。比如,在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方面,某高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特色模式,而这类模式并未列在评价标准中,这就由评委们自己判断其得分应该多少了,像评判作文一样。
以往,评价标准都是由专家组确定的。但专家人数毕竟有限,总有考虑不到的方面。况且,一套标准往往用5年以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的情况。高校在评价标准改变前,只能沿着老路前进,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不能随机应变,不能自由发挥。而这种模式,可激发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办出自己的特色。毕竟,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个脑袋考虑的问题总比几个、几十个专家更周到、全面。
高校里对职称的评定也可采取类似的“标准+X”评价方案。例如,评教授,可设门槛值(门槛条件)。一旦过了门槛值,谁上谁不上,就要比“X”部分的分值了。
现在评职称往往有论文、奖等硬指标。有的教师做了很多对单位发展有益的其他工作,而这些工作在评职称时又不算数。这就势必会损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势必引导教师只做对评职称有利的事情。这样会使一所高校单调、乏味,缺乏生气、缺乏氛围。
片面标准必然导致片面、畸形发展。一所高校,需要百花齐放,需要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