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术评价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

       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介绍学术报告人的海报上,只能看到各种“帽子”和一串杂志名称,完全看不到这位报告人学术贡献信息。进入报告会场,主持人对报告人的介绍也大多罗列“帽子”和杂志名称,鲜有提及报告人学术贡献。此外,有人向我们介绍某位学者时,也每每只是提到这位学者在哪些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常常不讲学术贡献。为什么会觉得这个现象奇怪呢?因为我一直以为学术贡献才是学者最核心的标签,因而最值得被隆重介绍。我心中理想的介绍场景是这个样子:这位是爱因斯坦先生,他创立了相对论;这两位分别是沃森先生和克里克先生,他们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位是屠呦呦先生,她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疗疟疾,等等。通过简短介绍,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些杂志上发表过多少论文,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学术贡献。反观前面提到的介绍场景,我们听到了一串杂志名称,就是不知道这位报告人学术贡献到底是什么。

       那么,会不会是主持人对于报告人学术贡献不甚清楚才会导致无法介绍呢?我想应该不会。因为学术报告的主持人常常也是报告人的邀请人,一般都是研究领域内的小同行,对于报告人学术贡献应该非常清楚并且具备比较充分的判断力。那么,会不会是报告人没有学术贡献可以被介绍呢?我想更不会是这个原因。虽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可能有大有小,但是既然能被邀请作学术报告,那么报告人的研究发现肯定对研究领域有所贡献。排除了这两种可能的原因后,我猜测,主持人不介绍报告人学术贡献,而是重点介绍报告人的“帽子”以及发表过论文的杂志,可能是出于一种“惯例”,即重论文发表杂志、轻论文发表内容。通过杂志排序来给论文质量排序,进而评价学术水平,再据此给出相应的“帽子”,这种“惯例”俨然成为当前学术评价的通行做法。破“五唯”里提到的“唯帽子”和“唯论文”指的正是这个“惯例”(如果能将“唯论文”调整为“唯杂志”可能更准确)。试想,倘若学术圈内的学术活动尚不能做到抛开“帽子”和“杂志名称”,回归客观的学术评价,那么破“五唯”又谈何容易。

       我还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好多高校教师招聘都有这条隐形规则:没有主持过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不具备教师岗位的聘任资格。获得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是维持实验室良好运转、推进研究进行的重要资金保障,这个好理解。令人费解的是,假如某项研究不需要申请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也可以顺利推进,那为什么还要求必须拿到国家级项目呢?有人说,能拿到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证明你的学术水平高,也证明你在同行里竞争力强。这个角度貌似很有道理,其实却忘记了申请科学基金的根本原因,掉进了破“五唯”的“唯项目”里,为了需要项目而申请项目。为什么要申请基金?根本原因很简单:做研究缺钱了,需要基金支持。笔者所在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以实验为主(生物信息也需要有实验数据供分析),做实验需要仪器、试剂、耗材等等,这些东西都要花钱。可见,科学家为了有钱开展某项研究,自然而然就会主动申请科研基金。因此,申请项目是实际科研活动的内在需求,与学术水平并没有直接相关性。

       破“五唯”归根结底还是学术评价的问题。如何进行学术评价?笔者显然不具备足够的功力给出很有价值的建议。这里,笔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出真知灼见,有破有立,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记得有一位学者评上院士后说,他的学术水平不会因为评上了院士就突然变高。由此可见,对学者的学术评价既要坚持关注学者本人而不随“帽子”发生改变,也要根据职称变化而有所调整。所谓“有不变也有变”,不变是指坚持对学者自身水平进行评价而不是以所获得的“帽子”作为衡量指标;变化则是要根据职称改变而制订对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如何做到不变中带有变化?我认为关键是回归以人为本的学术评价原则。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是充分信任学者的原则,相信学者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相信学者会履行入职承诺,相信学者能自愿自觉尽力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

       回归以人为本的原则,该如何进行学术评价?我这里打一个尚显幼稚的小样。对于助理教授/讲师,可以关注其学术潜力。年轻人是否具有学术潜力,主要体现在他是否能给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理念,以及是否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对于副教授,应该考察其学术显力。副教授应该做出了被同行认可的教学成绩或者科学发现,并且在同行内建立起一定的学术名声。对于副教授的显力,可以因人而异从以下三个维度中择其一做出评价:跟跑速度、并跑质量、领跑能力。对于教授,重点强调其影响力。这里的影响力可以分为同行影响力和公众影响力,择其一或者二者并重皆可。同行影响力,主要看教授的学术观点被多少同行讨论和引用,以及教授被邀请进行学术报告的会议层次及频次;公众影响力,主要看教授的研究发现被公众所认知的程度。

       学术评价不仅仅是大学对教师的单向作为,也应该是大学和教师的共同作为。我理想中的大学和教师是这样的关系:大学充分信任教师,努力改善评价机制,使教师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励教师充分施展才华、奉献知识力量;教师身披大学战袍不忘初心,自觉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自己也为大学在学术界赢得名声。在各种“帽子”的争夺中,学者走得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在各种大学排名的比拼中,大学走得太远,忘记了应该走出未来之路。是时候回归了,不妨就从回归以人为本的学术评价开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术评价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  学术  学术词条  评价  评价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观点

 F5000、F1000傻傻分不清...

临近年底,各科研单位都开始了年终盘点,你今年拿了几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他今年中了几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们家发了多少论文?他们家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多少?几家欢...(展开)

观点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正在被西方大学尝试的课程运作方式。基于web、视频在线等新的发展,主动把这些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一改传统课程运作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