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科研的目的,或许可以简单概述,就是努力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对于做科研,我比较赞同老踏“文献阅读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激发我们学术产出的重要手段”“不以学术产出为目的的文献阅读都是徒劳”“理论体系只能建立在自己的学术产出的基础上”“学术产出的欲望和野心才是激励我们阅读文献最好的原动力”。
近端时间,我在思考一个选题。进行了初步的文献调研,收集了一批中外文文献。如何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最好还是,尽快的,妥妥的?高效率、高产出、又好又快……是内心所追求的,然而,往往欲速则不达。一段小经历,加深了这一认识。
有位同行友人求助,帮查一句话的文献出处。我的第一反应是:“建议用读秀的知识搜索或知网的全文检索看看。不一定会有准确答案,但参考答案会有。名人名言,引用过程中会变形甚至走样。这类话语原出处到底是谁,考证是有难度的。特别这类经过转译、转述的。”当对方告诉我:“我查了一下,相似的说法都没有。”我不大相信,实际查证了一番。我获得了100多条线索。我优选较为权威的文献。发现一种很相似的一种表述。而且,该文作者认为,那种提法是其原创,没有名人什么事。比较惊诧的是这篇文献是2006年发表的,作者简介为教授、博导。让我查的那句话为23字,那位作者用了230字以上,表达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一样的(至少让我作为“边裁”,我会这么判定)。再看名校的学位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引证文献另有其人,与名人关系不大。粗略的考证,至少已知晓有5种不同的来源。要考证名人是否说过类似的话,原文是怎么说的的,难度不小。名人是5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哲学家。也许他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个溯源太不容易。最理想的是要找到他生活的年代或接近他所生活的年代的密切相关文献。那位“高调”声称自己为原创的作者,存在许多种可能。有一种是纯属巧合,真正是其自己想到的,但不知道他人也想到了,且比自己早若干年;还有一种是,自己曾经读到过类似的见解,从中受到了启发,潜移默化。
再进一步联想到自身早年的经历。我曾在一篇博文中发表自以为是,且颇为得意的“见解“。一发布,有人提醒我犯了常识性错误。随手一核查,真是汗颜。原来是自己读书太少,历史知识盲区大片。赶紧将博文撤了,免得“丢人现眼”。我不知道多少人读过那篇博文,此事已过去15年,每每想到此事,惭愧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