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世界企业五百强真的那么强吗?一个德国的企业基金会使用的思考

最近在写国家基金,和德国的一位友人合作。根据国家基金委申报神要求需要提供他的个人简历,得到他的简历后,看到他目前有一项在研的基金是源自德国大众公司的大众基金会资助的,原本以为和中国大多数企业家的投资收益、或者对企业进行宣传的投钱目的类似,我猜想大众基金会也只会投资于那些对于汽车或者相关行业或者产品有关联的项目或者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一些公益性捐赠,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众基金委资助我这位合作者的项目竟然是“土地使用中生物多样性周转(diversity return)”一个大项目中的树木多样性及其应用的子项目(4年半的项目,大众基金会投了30万欧元给他,折合230万人民币,注意:我这位合作者虽然已经是德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但并不是非常知名的教授,只能算中等偏上水平的大学教授)。客观讲,如果硬说是有关系,那就是汽车工业导致环境污染,所以需要树木来净化?但是中国那么多家企业,有好多号称世界500强,有几个对环境没有造成污染?要么是直接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要么是包装污染。但是中国企业家有几个真正想到对科学研究进行投资的?

一个民族不崇尚科学、艺术与民主,这个民族是不能将高度站在300年历史上的,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以前农村瓦房的墙上宣传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在搞城市化、社区建设,有些乡村很难再看到了。这里我想说,百年大计,基础教育与高等研究并驾齐驱。投入基础教育和高等研究50年,国家未来100-150就可能长期占据一流强国的地位;投资高等教育100年,国家未来200-300年很可能就保持世界科技、经济、军事霸主的地位。为什么我国唐朝能存在290年其中大多数年份都处于世界中心的地位?想想那时的教育如何?唐诗、茶道、服饰至今都在临近的日本国存在。而承担民族发展的大企业家们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投入产出或者纯粹个人名利方面,这样的企业家基本和暴发户无益,估计企业难以撑过百年。想想满清和民国那些实业家们,有了钱后都去干了什么,而当今的企业家们目前的作为,说句不客气的话,和满清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实业家的作为类似(除了极少数)。民主通过经济关系可以自动调节,但是科学缺不完全是靠企业需要来推动的。首先企业家也有社会担当,这个担当除了狭隘的市场需求、人民就业外,还需要考虑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些是自己的企业造成的,有些则是别的企业造成的。但是只要你在中国,你就需要考虑中国的这些问题。这里,我并不是要求所有中国企业都要有这个担当,因为有些小企业小到只能养家糊口,而我国近年来一些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及一些网络大企,应该着实考虑这些问题了。

注意:德国大众基金会给我们的启示并不是投钱给名人和名校,而是偏重于社会需要。中国企业家往往是穷乡僻壤的高校技术出身或者花了重金在国内名校或者国外名校镀镀金,最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搭便车效应中起家,有很多是人傻钱多的,拼命往名校砸钱或者一掷千金王国外的名校研究机构砸钱,潜在收益也许有吧,我并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更应该侧重基础科学的投入。有些人对国外机构一掷千金,诚然国内很多研究人员很菜,整体水平还是要落后一些,在很多领域真的不如国外那些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团队。但是既然在中国,你用的是祖国的土地、人力资源和环境成本来完成企业行为,请你们首先要尊重目前的国情。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最终受益的还是这个环境。如同大家都不讲究卫生,你不吐痰不乱丢垃圾,但是别人会,但是你不去那样做,至少痰少点、垃圾少点。比如你一个基金会一年投入200万给十位研究人员资助其3年的研究(而这样研究未必和企业经营内容相关),很可能140万都是打了水漂,但是余下的60万很可能拯救和发展了一门学科、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我觉得这种资助未必针对全国,可以针对企业所在省份或者临近省份(如果某一个省份大企特别多的话),这样投入的量就不会特别多,而且能保持长期性。基金会应该有专门类似星探的、在科学研究鼻子嗅觉灵敏的人员来评估这类基金申请。

注意:科学研究不能完全指望国家、特别是国家基金委了,因为中国人太多,科研人员基数也大。一些重点企业筹建基金会对本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的支持,比如每年只有200-300万的投入,就能至少维持10位科研一线基础科学研究人员(而不是名头教授)3年的研究基本所需。不建议资助那些需要大型仪器和高消耗试验试剂的研究,因为这些国家最近十年的科研投入基本都投入这个方面去了(基金会投入了的200-300万估计只够买几台仪器的了,没有必要浪费钱投入进去了)。基金会应该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补充。

我的观点是,中国现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是强在了势头上,未必能够强一百年。因为企业家对科学不重视,片面强调技术的组装和应用,这种不重视往往觉得和自己无关的观点,其实大谬!科学不单单是催生技术进步的,而关键是培养严谨务实的民风,科学是严谨的,比如一篇论文,特别强调规范性、逻辑性、创新性、思辨性(四者其实就是从低到高四个等级)的培养,相当于一套武功的四个火候。即便培养的人才学会了规范性,对于一个企业也十分重要,企业是要求规范性的,比如产品、设备规格、企业管理部门的功能。逻辑性,对于提高民族的行为方式异常重要,这些可能不一定进入企业,而是进入行政管理部门,如果他们脑子不出现回路、顺理成章,对于扶植和培养企业发展有益。创新性,人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科学学习和训练来奠定基础,到了社会根据经验来进行发挥。思辨性,最高功力火候,比如一篇论文写好了,同行评议人提出不同观点,如何破解、如何融合,都是可以提高思辨能力的。这种思辨习惯到了社会,对于民族进步异常重要。想想,这每年200-300万对一些高校的投资值不值?我觉得比欺世盗名地向国外捐口罩值多了。因为欧美文化和建筑不同,他们短期内会接纳,但是长期还会排斥你。很简单,我们的文化主要还是延承春秋战国文化,即便是汉唐两朝,不信,你看看自己的一些国语,那些成语大多数来自春秋战国大冲突大融合的时期,我们的军事古典著作、民生理念、社会义气,多来自春秋战国。即便西方人来长期居住,只要他们不归化与这种文化,还是会被排斥的。类似,我们对西方文化也是存在隔阂的。所以,今天你捐了,明天他们国家一出现社会动荡或者骚乱,有可能就会对异族下手。所以,企业家不要盲目朝欧美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一掷千金了,除非他们能够带来短暂现实利益,否则长远厉害还是投资国内,人家收了你的钱也行内心还会鄙视你甚至侮辱你,甚至会认为你们中国人不行、黄种人不行,做科学还是他们白种人的特长。此外,一个知名教授只有一双手,这些大教授已经可以通过名望从各个层面获得大量资助,即便他手下有一些人,根据古典科学管理的经验,一个人最多管5个人,而如果这五个人继续往下管理的话,则你直接资助的那位知名教授则并非冲在科研一线的,而企业投的钱如果不是很多,则层层截留,真不如直接投给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研究人员。所以现在一些企业向知名研究机构和知名教授的科研投入,基本是投了冤枉钱。在德国,德国的教授往往对本土的学生更好,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学生未来很可能还会待着德国,发展他们的国家。你觉得我们中国的钱是不是要多投资于中国的高等教育?

当然,说笑了,我觉得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真正做强,需要体现在对科学的尊重和科学家的尊重上,而不是靠企业经济效益、搞做慈善、搞捐赠、建祠堂、买国画等来实现的。比如支援西部教育中小学事业,当然是对的,仅靠支援、投资非高等教育系统对于国家发达进步其实作用甚微,关键还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和高等研究机构。凡是说说,自身粗俗狭隘,目光短浅,观点也许本身蕴含大量谬误,如若有不正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企业  企业词条  德国  德国词条  百强  百强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观点

 草船借箭心得

[2]汪育才   2019-6-6 10:47这是连环计,不用造叫人送,增我力削敌力,雾天曹方看不清,混水摸鱼,制造假象,暗度陈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