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转载]“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

资料来源:蔡永敏,王梦婷. “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528-4530

摘要:有关“瘴气”名称的出处、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瘴毒”“瘴疠”的关系,现代相关文献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结果表明:“瘴气”名称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现代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其与“瘴毒”“瘴疠”古今互称,但当以“瘴气”为规范正名。

有关“瘴气”名称的出处、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瘴毒”“瘴疠”的关系,现代相关文献的认识不尽一致。如在概念上,有的认为指病因,有的认为指病证。对于本词的正名,有的以“瘴气”为正名,有的以“瘴毒”为正名。为了使本词的应用规范化,特此考证。

瘴气”名称出处

在“瘴气”名称出处上,现代中医药文献有的认为始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1],而更多的文献则未明确记载其出处,引述文献时多引用隋代《诸病源候论》的相关记载[2]。然经考证,“瘴气”一词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如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以下简称“辑注本”)“升麻”条曰:“升麻一名周麻。味甘、苦,平,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久服不夭”[3]。

关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升麻”条的内容,不同版本有异。如其中的“瘴气”, 《太平御览》本载为“障邪”[3]。但从《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相关著作记载分析,辑注本更为可信。

首先,其后的本草著作(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元代《汤液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神农本草经读》等)在“升麻”条有关“瘴气”的记载均与辑注本一致。如《证类本草》卷六:“升麻……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4]。另,约成书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与《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相近,该书“升麻”条未见“瘴气”名称,但在“犀角”“豉”条均有“瘴气”的相关记载,如该书卷二:“豉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5],说明在《神农本草经》成书前后,“瘴气”已经较广泛地使用。

其次,方书最早记载“瘴气”的晋代《肘后备急方》卷八曰:“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气瘴气,憎寒壮热”[6]。

其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7]、《千金翼方》[8]、宋代《圣济总录》[9]等均有“瘴气”的相关记载。其中《千金翼方》除了在“伤寒”“杂病”各卷多处有“瘴气”名称外,尚在“本草”卷二“升麻”条记载有与辑注本完全相同的“瘴气”内容[8]。

根据以上考证,认为“瘴气”作为特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邪气的名称,在医学著作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至于原载为“瘴气”还是“障气”,有待进一步考证。

瘴气”概念

关于瘴气的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术语》[10]、《中医药学名词》[11]等规定指病因,不再同时指疾病,以符合单义性原则。

瘴气”作为致病因素,在认识上经历了历代的不断完善。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乃指一种使人致病的邪气[3]。晋隋时期,对瘴气形成的地域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晋代《小品方》:“治秋月中冷(疟病)诸方……南方山岭溪源,瘴气毒作,寒热发作无时,痿黄肿满,四肢痹弱,皆山毒所为也,并主之方”[12]。隋代《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尸疸疾者,岭南中瘴气,土人连历不瘥,变成此病,不须治也”[13]。此上分别指出瘴气形成于“南方山岭溪源”“岭南”等地。

宋代认识到山林中的雾露之气、蛇虺郁毒之气等均是形成瘴气的原因。如《证类本草》:“麻黄……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4]。《圣济总录》:“瘴气……七八月之间,山岚烟雾蛇虺郁毒之气尤甚,故当是时,瘴疾大作”[9]。此外,《圣济总录》还分析了“瘴气独盛于广南”的原因,如该书卷37:“瘴气……当冬蛰虫不伏藏,寒热之毒,蕴积不散,雾露之气,易以伤人,此正岐伯所谓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者也,故瘴气独盛于广南”[9]。

明清时期,进一步认识到湿热蒸郁因素在瘴气形成中重要意义。如明代《古今医统大全》:“瘴气门……瘴气出自东南山岚湿气,惟湿郁而为热”[14]。清代《医略十三篇》:“瘴气者……炎蒸湿郁,虫蛇毒气,上腾如雾,中人为患,类乎伏邪痎疟沙毒之证也”[15]。至此,对瘴气的地域特点、湿热蒸郁因素等均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瘴气概念日趋完善。

现代认为,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了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

瘴气”与“瘴毒”“瘴疠”的关系

1. “瘴毒”与“瘴气”的关系  关于“瘴气”与“瘴毒”的关系,现代文献记载不一,有的认为二者概念相同[1,10];有的认为“瘴气”指病证,“瘴毒”指病因[2];而郑洪撰文认为,瘴气包括“瘴雾”和“瘴毒”,瘴毒是瘴气的一种[16]。其实就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来看,在大多情况下“瘴毒”与“瘴气”是互称的。

“瘴毒”一词始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假令宿患痼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犹在于表”[13]。此处“瘴毒”与“瘴气”含义相似,都指一种外界致人疾病的邪气。在此后的古代医籍中,“瘴毒”与“瘴气”常常互用。如论述烟草的功效,有的著作用“山岚瘴气”,如《本草纲目拾遗》:“烟草火……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诚顷刻取效之神剂”[17]。

有的著作用“山岚瘴毒”,如《本草求真》:“烟草(香草)……通气爽滞,辟山岚瘴毒”[18]。有时同一本书又互称,如《圣济总录》:“江东岭南瘴毒脚气……治脚气瘴气,乍寒乍热,状似疟疾,脚肿气上攻,心闷咳嗽,筋缓 痹,大麻子汤方”[9]。此篇名用“瘴毒”,文中又用“瘴气”。可见,“瘴毒”与“瘴气”是互称的。

2. “瘴疠”与“瘴气”的关系  关于“瘴气”与“瘴疠”的关系,现代文献有的认为二者概念相同 [1];有的认为瘴气是外界致病因素,“瘴疠”是流行性疾病[16]。在古代医籍中,也确有将“瘴疠”作为病证、“瘴气”作为病因者。但大多情况下,“瘴疠”与“瘴毒”一样,与“瘴气”常常互称,因语境不同有时作为病证,有时作为病因。

瘴疠”始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忽逢瘴疠,素不资贮,无以救疗,拱手待毙,以致夭殁者,斯为自致”[7]。其后,有的著作将其作为病证,有的著作将其作为病因。作为病因者,如宋代《证类本草》:“地不容味苦,大寒,无毒。主解蛊毒,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丁香五套圆……常服温脾胃,去宿冷,消留滞,化饮食,辟雾露风冷、山岚瘴疠、不正非时之气”[19]。其中“辟瘴疠”“山岚瘴疠”的用法,在“瘴气”相关文献中常常以“辟瘴气”“山岚瘴气”载述,可见“瘴疠”与“瘴气”的互称情况。

至于“瘴疠”的形成,清代《石室秘录》曰:“瘴疠者,乃两粤之气郁蒸而变之者也。其气皆热而非寒,其症皆头痛而腹满”[20]。此与之上分析的“瘴气”的成因(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颇为类同。

可见,“瘴疠”与“瘴气”一样,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证,有时指病因,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其形成及概念亦与“瘴气”相同。因此,“瘴疠”亦系“瘴气”的又称。

瘴气”的规范名称

关于“瘴气”的规范名称,现代文献大多以“瘴气”为正名,如《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大辞典》等,但也有以“瘴毒”为正名者,如《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因此认为应以“瘴气”作为本词的规范名称。理由如下。

首先,“瘴气”名称出现早于“瘴毒”如前所述,“瘴气”一词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瘴毒”一词最早出现于隋代《诸病源候论》,“瘴气”一词使用较久,便于达成共识。

其次,瘴气与瘴毒虽均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邪气,但从字义上分析本词概念致人疾病的邪气并非一定有“毒”,使用“瘴毒”难以确切反映和概括本词概念,而采用“瘴气”名称更能确切全面地反映术语的内涵。

再者,自隋唐以后,“瘴气”“瘴毒”在古籍文献中出现了并用的情况,但“瘴气”应用更为广泛。如晋代《肘后备急方》,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圣济总录》,明代《古今医统大全》等,历代有代表性的中医药著作均称为“瘴气”,说明“瘴气”名称已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最后,现代文献大多以“瘴气”为正名,如《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大辞典》等,其中《中医药学名词》为国家名词术语规范,《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为国家标准,《中医大辞典》为影响较大的工具书,与其保持一致符合名词术语定名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

综上所述,“瘴气”名称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瘴气”一词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现代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了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瘴气”与“瘴毒”“瘴疠”古今互称,但当以“瘴气”为规范正名。

参考文献

[1] 李振吉.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39

[2]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56

[3]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6-87

[4] 唐慎微.证类本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56

[5] 陶弘景.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5,174

[6] 葛洪.肘后备急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58

[7]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215-216

[8] 孙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4

[9] 赵佶.圣济总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73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49

[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0

[12] 陈延之.小品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25

[1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8

[14]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66

[15] 蒋宝素.医略十三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4

[16] 郑洪,罗启盛.岭南医学的瘴气病因和瘴湿病机理论.中医杂志,2014,55(12):995-998

[17]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136,391

[18] 黄宫绣.本草求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55

[19] 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0-111

[20] 陈士铎.石室秘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80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转载“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  瘴气  瘴气词条  考证  考证词条  名称  名称词条  规范  规范词条  转载  转载词条  
观点

 狗追鸭子

在去年(2019)9月18日在公众号(TSINGHUAZHUOQING)给出了NXP公司宋岩发送过来的一个短视频:在水塘里一只狗在追咬一只鸭子。狗追鸭子当时全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