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科前沿”观点的人认为:“很多课程太陈旧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了基本用不上。”有些学者教授的见识还不如古人。《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句话:“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我没那么好的记性,专门查了一下出处)。古人还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人说这句话出自老子,也有人说不是,是不是其实不重要,就看有无道理。
说到课堂该教什么,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我们总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搬出了钱大师之问:“我们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想想颇有些讽刺,说起来振振有词,可涉及具体问题时又露了怯。很多专家往往都是这样,理论一套一套的,自以为创新,殊不知正是他们的这种创新暴露了他们的无知。
书本、知识与课堂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真的搞清楚了吗?如果你认为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科前沿,说明你不仅没有搞清楚教育的目的,也没有搞清楚书本、知识与课堂的关系。很久以前,我曾对此问题做过比较详细的阐述,这些观点都写在我们的书《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卷)中。别误会,我不是中学教师,只是一直关注中学教学,也经常去中学听课甚至上课,故而对中学一线教学状况多少有些了解。书本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本身并非教育的终极目标,它也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思想,课堂教学的目的则是通过知识载体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与思想,这是我认为的知识与课堂的关系。哈尔莫斯讲过:“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比具备一定量的数学知识重要得多。”无论你知道多少前沿,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前沿为什么会出现?其科学原理是什么?有何价值?你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何区别?
教育不是技能培训,是系统的思维训练,训练的载体正是各种门类的知识。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的前沿也许是明天的基础,我们是要培养一群紧跟前沿的追随者还是一群创造前沿的领跑者?恐怕正是回答钱大师之问的关键!靠给运动员打兴奋剂而获得瞬时的体能,不仅违规,而且不能长久,还会严重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前沿好比给运动员打兴奋剂,或许会让部分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有了奔头,有了目标。然而当他们赶到前沿时,也许又有了新的前沿。让他继续追赶吗?也许他赶上了前沿,可面对各种问题,步步维艰、处处是坎、一筹莫展,因为他既没有掌握分析问题的钥匙,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功。
教育需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与实践而不是挖空心思搞各种改革,即使改革也需要首先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为什么改革,为什么要这么改革。社会是立体式多元化的,不同学校也应有着不同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有些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这些学校在本科阶段更应该夯实基础,不仅课程的深度通常要远高于普通高校,对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也高于其他高校。很多地方高校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水平人才,这样的学校可以适当吸纳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的大学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大学,基础都是第一位的。学科前沿无论如何不应该作为本科阶段课堂教学必须的要求。对本科生而言,前沿应该作为个性化的教育环节。对一些在某个方面有天赋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妨引导其适当介入前沿领域。丘成桐先生曾说:“哈佛大学的一些本科生论文比国内院士的论文水平还要高。”对此我不敢妄加评说,但对确有天赋又有兴趣的本科生早点进行科研训练是必要的。外尔曾对当时已年近不惑之年的小平邦彦说:“数学家的黄金时间是25岁至35岁。”数学家虽然不像运动员那样职业生涯比较短暂,但精力与创造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所以,有天赋与余力的学生早点介入学科前沿是必要的,但这不是面向众生的课堂该做的事。有些学校的做法值得提倡,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配备导师,个别辅导,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又让有天赋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培养。
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轰轰烈烈是挺热闹,却未必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