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 105Y是为非经济学专业开设的全校的通识课程。ECO 105Y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其基本特征可以用“高、精、尖”来表述:高的起点、精选内容、尖端问题。
先说高的起点。一般说来,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科。但是,更为本质的说法应当是,经济学是以理性的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行为的本身。ECO 105Y一上来就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发展问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贫困问题。 无论是导论中关于经济学是一个“沉闷的科学”(a dismal science)的讨论,还是研究经济如何发展(如斯密等)、或是消极的解释经济如何不发展(如马尔萨斯等)以及经济如何有效发展(索洛、刘易斯等),直接进入现代经济学的核心与主流。ECO 105Y没有像通常经济学教科书那样,把经过消化与提炼的经济学理论编排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对初学者比较方便,但可能使学习的起点降低很多),而是直接要求研读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典著作(这才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看ECO 105Y要求精读文献的两位作者:索洛与刘易斯。
索洛(Solow, R. M.)1940年进入哈佛大学(16岁),原本打算往生物学的领域发展;大一学年两个学期都选修了生物学的课程,而且都获得A;经济学原理也是索洛大一学年的四门课之一,由此转移兴趣,二年级以后转而主修经济学。1942年到1945年,索洛因为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服兵役,中断了学业。从军队退伍返回到校园,索洛继续学习经济学。当时,哈佛大学推行著名的“导师制”,每一位大三、大四的学生都被分配到一位导师,每周会面一个小时。导师指定一些阅读的文献,偶尔也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essay),两人再针对一周的功课进行讨论。索洛有幸(因为成绩好)得到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研究投入产出模型著称的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的指导,使索洛了解到经济学是一套建立在极严谨的理论与实证架构上的科学,走向了职业经济学家的道路。索洛顺利地获得了哈佛学院学士(1947年)、哈佛大学硕士(1949年)、博士(1950年)。毕业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助理教授(1950年~1954年)、统计学副教授(1954年~1958年)、经济学教授(1958年~1973年)。1956年,索洛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索洛提出余值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最重要代表,也因此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Lewis, William W.)1932年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17岁),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37年),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40年),并留校任教直至1948年。1948年,刘易斯到曼彻斯特大学担任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951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刘易斯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兼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联合国皮尔逊委员会成员。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他的杰出贡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工作。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并不能动摇他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1979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些伟大经济学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非常细致入微的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洞察;有Beautiful mind,去追求科学的精神;有Open mind,去挑战的前人理论;还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那些对于人类的福利真正重要的问题。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学术思路与研究方法,不仅为学习经济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也为学习自然科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再说精选内容。与一般大一经济学课程不同的是,ECO 105Y引入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50、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已有好几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索洛、刘易斯、舒尔茨、阿马蒂亚·森等。“30年多前,很少有大学将发展经济学课程列入本科生经济学教学计划”(Thirlwall A. P.)。但现在,几乎没有那个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科不开设这门专业课,但在本科生一年级的课程中就开设还是比较少见的。
在ECO 105Y指定的阅读书目中,全部必读文献共48部、篇,合计822页;其中基本教科书3本,经典著作13部,研究报告4篇,资料汇编6部,期刊论文5篇,其他17本。如果以每页740个英文词估算,大约60万字。如果以12次课计算,每次课后需要精读约70页、5万字。这是何等的学习强度!对一个母语是非英语、且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中国青年学生而言,更是难以想象的难度与深度。以我的愚见,ECO 105Y确定的基本教科书比较一般,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萨缪尔森(Samuelson,Paul A.)、斯蒂格利茨(Stiglitz,Joseph E.)、曼昆(Mankiw,N. Gregory)分别撰写的、哺育了几代经济学学子的世界权威经济学教科书。当然,这些著名教科书或许更适合于经济学专业。但是,最富有特色与意义的是ECO 105Y要求精读一批发展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包括克鲁格曼(Krugman, Paul)的《预期消退的年代》、《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罗斯托(Rostow, W. W.)《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以及米都斯(Meadows D. H.)等《超越极限:抵抗全球的崩溃》与比约恩•隆伯格(Lomborg, Bjorn)《全球解决问题》等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名著。此外,还需要了解那些汇聚世界精英智慧的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如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与《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等。
在这些精选的经典著作与现实报告中,十分深入地探讨经济发展的目的与途径。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滥用环境资源,过度地消耗石油、煤炭、淡水、树木等自然资源,严重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ECO 105Y充分体现了发展经济学最具“全球视野”的特征,从发达国家的黄金时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再到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举重若轻,一览无余。更为可贵的是ECO 105Y展现出发展经济学的“人类关怀”,那些经济学家都满怀着人类的热情,富于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最后说尖端问题。ECO 105Y竭力推崇的是经济学界鬼才克鲁格曼,是萨缪尔森和索洛的爱将(他们三人曾同处MIT的一个办公套间)。当20世纪90年代初以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亚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于1994年旗帜鲜明地发表了那篇不合时宜的著名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认为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率是建立在大规模资本和密集劳动力的投入上的,没有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也缺少健全有效的制度支持,所以这种增长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不久以后,亚洲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克鲁格曼预言的正确。
克鲁格曼也被称为颠覆布什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出于社会责任和人类良知,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专栏中以他犀利的文笔和缜密的思维,抨击加州能源危机、安然公司事件与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倒萨战争,一针见血地戳穿布什政策背后各种骗人的把戏,指斥布什是历来撒谎最多的总统,批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滥用职权。 与华盛顿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伟大经济学家的人格魅力。
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77年(24岁)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1977年,中国绝大多数同龄人还没有机会上大学。现为MIT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在MIT接受了系统与严格的经济学教育,大学三年级时因一篇关于汽油价格和消费的学年论文被当时MIT的经济学家诺德豪斯(Nordhaus ,William D.与萨缪尔森合著世界经典教科书《经济学》)偶然看到后,邀请他做自己的研究助理。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克鲁格曼24岁构筑出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并成为该领域的开创者。38岁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克拉克奖”(1991年),成为MIT经济系获得该奖的第五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十分富于原创性,常常率先发现重要的经济问题,并立即建立起深刻而简洁的数学模型。学术界普遍认为,克鲁格曼获得了不起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还有人认为,克鲁格曼即使得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许也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像罗素(Russell,Bertrand)那样以富有哲理、文笔优美的散文、小品、随笔等非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作为才华横溢的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克鲁格曼以犀利的笔触和精确的思维解析当下的经济现状,善于将复杂沉闷的经济课题,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表达出来,使公众深刻地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读克鲁格曼的作品,如同读罗素的作品一样,也是学习现代英文最好的范文。
通过ECO 105Y的教学大纲与阅读书目,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能够在经济领域出现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并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不但在于他们学术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更在于他们能够以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立场,像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现了新的物质,探索出新的规律那样,能够客观地从学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发现和提出现行政策、体制中的弊端和问题,帮助我们更清醒地看清这个真实的经济社会。其中“全球视野”一般人都比较认同,但“人类关怀”却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与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Friedrich )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4年)的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annar Myrdal),对东南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了历经十载的深入调查研究,完成了探讨落后国家贫穷根源的三卷本巨著《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的贫困的研究》(Asian 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Nations )以及《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The Challange of World Poverty;A World Anti——Poverty Program in Outline),着重从社会平等出发探讨不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源。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后来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人类关怀的精神。他的夫人蕾玛(Alva Reimer )也是毕生都在为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和平而努力,曾荣获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
风格就是人,有同情心才开始成为社会人。”
附录:ECO 105Y教学大纲
主题一:“沉闷的科学”导论
第1讲 . 经济学与经济目标
主题二:经济增长的历史
第2讲. 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的主要构想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50至1973
第3讲. 1800年的马尔萨斯与2000年的马尔萨斯
第4讲.集中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的终结
主题三:生产力增长的极端重要性
第5讲.市场经济中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
第6讲. 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增长的源泉,强调科技变化的视角
第7讲.1973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的衰落与减少预期时代的诞生
主题四:低收入国家贫穷降低的策略
第8讲. 减少贫穷的三大战略:萨克斯、伊斯特利、刘易斯
主题五: 国际区域的重要性
第9讲.来自国际贸易与专业化的财富:来自贸易与贸易问题的平均利润
第10讲.国际债务危机:拉丁美洲错过增长的十年
第11讲.1997年环太平洋的经济危机:连锁反应
主题六:微观经济分析的实例
第12讲.消费行为:次品、收入与赠品
第13讲.租金控制的长与短
第14讲.农业市场的干预:习俗与需求
第15讲 大范围市场垄断:好还是坏
第16讲. 欧佩克:一个成功的国际协议
主题七:宏观经济分析的实例
第17讲. 宏观问题1: 货币政策与银行的角色
第18讲. 宏观问题2: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与税收
第19讲. 宏观问题3:国家债务与其他问题
主题八:当前问题
第20讲. 可持续发展
第21讲. 令人吃惊的日本
第22讲. 水、水环境与无水可喝
第23讲. 主要创新的经济影响与康氏长波
第24讲. 当代生产力的争论,政策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