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禁忌,极其不愿被他人触及。这样的禁忌,主要是心理性的,不妨称为心理禁区。它们可能是个人的一般信息,也可能是个人的生理弱点,更可能是个人的心理创伤。心理禁区是个体最为脆弱的状况或颇为不堪的经历,一旦被触及,个体就分外痛苦,乃至绝望。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有天课间在教室外与其他班的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你们上节美术课画的啥?”我说:“梅花。”谁知,旁边的一个同学立刻哭着向我扑来,悲愤地吼叫:“你说我妈的名字干什么?!”
有位教育硕士学员说,她读初中时,有位老师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无意间看到一名女生手臂上有一颗硕大的痣,而且还长了几根毛,他失口叫道:“好大一坨!”从此,这名女生无论有多热都不穿短袖衣服,集体活动也不愿参加了。
我读初中二年级时,班上有位留级的同学,别人只要喊他“可怜”,他就立刻怒不可遏,并且又显得极为无助。原来,他曾经在早读时端着课本向巡班的语文老师请教一个字怎么读,老师大声说:“少给我装出一副可怜相!”老师走出教室没多久,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学着他的口吻大声说:“少给我装出一副可怜相!”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某些同学嘲笑这一同学的台词,并且不断简化,最后固定下来,就是“可怜”两个字。
其实,不仅老师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形成心理禁区,而且反之亦然。
一名教育硕士学员在作业中写道:
我是一名初中老师,工作十几年了。工作不久,学生就给我取了一个花名——鲶鱼。刚开始,我没在意,学生也没有在我面前随便叫。可近几年,我一旦批评某个学生,他就会叫我的花名。为此,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治理,可是都没有效果。一届一届传承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我的花名。有些学生不分场合地叫我的花名,甚至于我的花名就是我的真实称呼。有些学生还在上交的作业本上画一条鲶鱼来示威。我没收他们的作业本,他们又在黑板上画鲶鱼,看我的反应。我连杀人的心都有了!
触及心理禁区,特别是故意冒犯心理禁区,对当事者的伤害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心理禁区问题不仅会产生于、存在于中小学校,而且会产生于、存在于高等学校。或许,“双非”、“三无教授”、“基金”、“论文”、“奖项”等,对许多高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无异于“梅花”、“好大一坨”、“可怜”、“鲶鱼”,甚至杀伤力还要大、还要猛。
顾及、尊重并保护他人可能存在的心理禁区吧!毕竟,情况很复杂,而每个人都得在社会上,特别是重要他人面前,保全面子,维护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