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科评估的使命和归宿

     上篇博文对破“四唯”和学科评估的关系发了一些议论,引来了朋友的关注。周围的大多数同事比较认可,也有一些人认为缺少建设性,一些网友的评论也很精彩。周末,就学科评估再谈谈看法。

     不管是来自网络和现实的认识,还是过去几十年间的学科发展的实践都表明,用一些人为设定的指标来量化复杂的学科发展,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学科评估的必要性也是毋容置疑的。那么,到底如何进行和使用学科评估呢?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学科评估。作为教育管理部门,他们自然很关心各个学科的发展如何,投入和产出是否合乎规律和合理。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

   1、计划经济的思维赋予了学科评估本身过多的期待。学科评估本身是一门学问,因此,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多角度性,管理部门应该从不同的评估结果中自己辩证采用其结果,这样,管理部门在做决策时才不会出现偏差,而不是简单的树立一个“权威”机构——这本身就违反了学科评估的前提,也就是说,学科评估不应该出自一个部门或者单位,而是应该出自不同的学科评估研究机构。

   2、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实行负面清单和底线制。例如,对于学校执行国家政策法令不再列入学科评估的内容,而是由管理部门直接列入底线管理,一旦触碰,则直接记零。学科评估作为纯属学术的性的量化指标考量科研投入和产出比。

  3、弱化专家打分制,改为学科评估机构的客观体验过程。事实证明,指定期限和时段、方式的打分都是不可靠的。

  4、政府管理部门不应该过多的干涉纯学术性的学科评估指标。由于政府政策的刚性,往往忽略学科建设性中的不同过程和多样性,往往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做法,往往给学科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过去几十年间,几次大的调整带来的都是不短时期内的波动。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科研论文数量大增,但是撤稿和学术不端问题也高于其他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却较低,这和前几次评估的负面效应不无关系。硬的指标触发了功利性,一些学者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难题而科研,一味追求显示度,追求指标符合度。损害了学科发展。疫情期间反映出来的我们在防疫环节上的学科小而应用少的研究,原创新性的研究较少,折射出我们缺少对那些不起眼,应用较少,但却不可缺少,偶尔需要领域研究的包容性,容易被别人卡住脖子。

 5、各部门应弱化人才板块的资助。在近20年间的人才基金的资助,虽然基金管理部门做了评估,认为成绩可喜,但却缺乏可信度。自己评估自己,通过人才基金资助的受益者评估,显然缺少公信力。人才板块的泛滥,是技术上懒政的表现,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树典型、树标兵带动大家学习方法的简单翻版,明知“四(五)唯”不对,却集体性的冲着指标和帽子做科研就是明证。

 6、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服务于国家的利益。我们冲击SCI,ESI指标到底给谁看,这个目的就有问题。我们国家有重大需求的科技问题和难关无人问津,却集体热衷于和其他国家的学科领域比高低,显然是缘木求渔。只有从国家和实际需求中投入精力、资金和力量,产出也必然是国际的。

 7、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其产生的文化截然不同,发展的模式和经济能力也应迥然不同,发展的角度和模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其对科学的承载方式也应不同。只有多样化的评估和出自多个评估机构的结论的综合结果才是有意义的。目前,过度行政化的评估是懒政的思维,必然导致错误的导向,尽管需要时间证明。

  综上,现行的评估应该尽快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引导和鼓励学科评估研究机构的学术发展,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多有益的决策意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科评估的使命和归宿  归宿  归宿词条  使命  使命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  评估  评估词条  
观点

 善之善者准静态

善之善者准静态---我的教学日志 蓝莲花瓣---      准静态是一个物理名词,但它物理地比较美好。如果一个过程中的所有中间状态...(展开)

观点

 数学哲学系列探索1

前言我是一名从事建筑行业的结构工程师,工科背景。建筑结构的科学背景大部分是力学,引申至数学中,那是几何、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等。念本科及研究生期间,对我来说是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