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利用太阳能的光伏发电,往往建设在阳光充足,又难以作为农牧业开发的荒漠上。如在我国塔拉滩地区,这里平时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地面上的植被稀少,近乎荒芜。正因为日照时间长,且是半荒漠化地带,农牧业发展产值低,才建设大型光伏发电站。
据介绍:光伏电站建成后,一部分的阳光被太阳能电池板反射了,一部分则转化为电力,使当地因阳光充足而导致的蒸发量大幅下降。由于太阳能面板要求定期用水清洗,清洗的水就漏到太阳能电池板下的土地,相当于给原来干旱荒漠的土地定期洒水,奇迹发生了,在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荒漠地,长出了茂盛的草。草多了,甚至高过太阳能光板而影响太阳能发电,就要想办法除草。养羊放牧除草应是最绿色低碳的除草手段,且还有羊的牧业收益,这真是给西部贫困荒漠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一个好方法。
当初建设光伏电站时,肯定想不到光伏电站的建设能将荒漠变成能发展农牧业的绿洲,作为研究人员,更没有人开展过这样的研究课题。若这也算科研成果,那肯定属于一种无心插柳的科研成果。但这“无心插柳”的科研成果,确确实实地解决了一些干旱少雨荒漠地区经济发展大问题。当然,这项成果,还有不少方面值得做进一步地深化研究,以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考虑到光伏发电与农牧的协同发展,太阳能光板的间距多少最佳?太阳能光板离地的最佳高度?最佳的放牧密度等等。
若这也算研究取得的科学成果,其科学原理并不深奥,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申请发明专利,有时也许会得到被专利审核员拒绝授权使用最多的理由——这些原理是显而易见的,专业人员都能联想到的结果;更不用说发表所谓“高水平研究论文”。
有一些容易发“高水平研究论文”的领域,离应用还很远,以环境工程方面的水处理为例,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发电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文章,近年来增长很快。利用微生物发电研究就比较新颖,再加上资源回收利用这个亮点,创新点足,论文也就容易发表,研究人员更是趋之若鹜。水的有机物浓度与种类,水的温度与pH值,电极的组成,微生物电池的结构形式,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微生物的基因分析等等,在相关领域,近年来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文量也爆炸式的增长。但这样的研究,最大的可能只是停留在发表论文阶段。因为即使用比较纯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来通过微生物发电,也没有大规模地工程化应用,更不用讲使用复杂多变的污水来发电了。
国家的研究基金一方面要支持有创新点的研究,但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就有一个平衡点的选择。不仅要支持一些创新性很强的课题,也要支持另外一些有较强应用背景的研究,并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来检验国家研究基金的使用成效。在基金的申请层面上,申请的课题往往要求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而研究基础也主要体现在发表的论文上。这样,就容易让那些能有大量论文发表的研究热点的课题更容易申请到基金的支持,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更多论文发表。而象这种采用光伏电站促进农牧业发展的研究,其原理是“显而易见”的,又没有已发表的论文支撑,要想获得研究基金的支持显然是困难的。从支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角度,对现在的基金评审方法也应该做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光伏电站促进农牧业发展这样的成果,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实只要我们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原则,也许我们就能在广阔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到更多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更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也就更能实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