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转载]十条

十条

1.亲近什么,就熟悉什么。

练习什么,就拥有什么(技能)。

2.获得新知是向前的唯一法门。

如果尚未做好,一定是懂得还不够多,练的还太少。

3.始于好奇,止于熟悉。

始于模仿,终于不断创新。

(想吸引人不断向前,最好充分调起好奇心。)

4.“熟练”取决于丰富的积累,和不断的练习强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刻意练习》)

“灵活”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再创新。

5.“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

但“我”需付出至少同等的时间、精力,且至少具备同等的资源、方法论、价值观等。

因此,“我”肯定能做到,但“我”不一定去做。

除非,“我”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做。

因为,“我们不一样”。[在此要笑笑,请原谅]

当用这句话鼓励孩子的时候,我们明白,它只是为孩子补了一个视野,一种可能,而距离达成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

6.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定的复杂程度。

“写字”这么简单的事,也需要“纸”、“笔”。而它们都是通过相当复杂的工序,用机器生产出来的。

7.工具拓展了人类的能力。

科学家们能够做很多精密测量的工作,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多精密的仪器。比如DNA测序,又如观察原子、分子结构。

可以这么讲,我们能力的发展,归功于工具的发展。

8.我们生活在一个区间之中,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

生活的品质,没有最好(科学还在不断探索),也脱离了最差(姑且认为,原始的刀耕火种是最差的吧)。

具体至生活中的琐事,亦是一样。

比如,洗苹果,有没有人会拿一个放大镜去清洗苹果呢?同样,他也多半不会对表面的污泥视而不见。

可怜了那位要在吃饭前用显微镜观察饭菜的生物学家。

问个问题,衣服洗几遍,才算干净?

我们熟知的长度、质量等,是通过普及教育将“规定的(长度、质量)单位”等“刻入”人心,实现人人皆知,约定俗成的效果。如果,换成别的单位度量,那就是另一幅画面。就象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同一个苹果一样。

初中物理就告诉我们,“误差”不可以消除,只能减小。所以,“最精确”需要一个可比较所有元素的集合范围。“最”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信,可心把这个“范围”扩大,它就变成了“更”。

数学中,有一个“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x2-4.” 我们知道,因式分解是要彻底的。而“在实数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x2-4 ” 是另外一个样子。

同样,科学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可以再分。

事情的相对性还体现在体验上。一开始觉得复杂又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掌握和熟悉之后,复杂感就神奇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容易。

有多少学生止步于“复杂”面前呢……

所以,有时候,会调侃:“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不要怕,学习,钻研就是了。

9.科学不创造规律,只是发现规律

工业的生产方式是,运用规律,提取材料,再运用规律,将材料组合,制造工具。

“提取+再组合”是伟大的创新之路。“解析+再综合”是伟大的认知之路。

世界像堆积木一样,给“堆”了出来。一部分“堆”规则,一部分“堆”物质。

下次,走在路上,感受一下,脚下的向前不断延伸的方砖、柏油路,看一下路旁耸立的大厦……

10.世界是辩证统一的。

事物是一分为二,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太极图,呵)

“对立且统一”是一个很厉害的思想,在生活中也非常普遍。

“明”离不开“暗”,同构一“天”。时彼消此长,时均衡非常。

我们对事物的解析总要先描述两个极端,“上下”、“左右”、“黑白”等,然后去考虑它处于的程度。

也就意味着,我们对诸事进行了属性的划分,并做出了选择。

学生在学什么?学习已经发现的规律,学习使用工具,学习如何提取,学习如何创造……

来源,微信公众号“行知之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转载十条  转载  转载词条  转载十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