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电子工程系的老师就“一般地方高校是否应该有精英培养计划”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我本人是持赞同观点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用工程教育的观点说,就是要产出导向,产出说话,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们的大学像生产线上生产产品,最多只能算是工厂,育人,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人在走出大学后,比起走进大学有质的飞跃,这就是我认为的优质教育。作为一般高校,我们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少部分优质生源实行“精英化培养”,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群学生,基础良好,力争上游,他们需要的是老师正确和科学的指导,以获得学业上更大的突破,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做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逐步分解次要矛盾,而这群优质生源正是我们教育者应该要着力帮扶的重点对象,他们代表着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如果他们都跟周围的同学宣扬“读书主要看智商”,或者是“每天玩,考试就是第一”,这样就会严重挫败成绩和基础都一般的同学的上进心,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里的士气不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激发这个学生群体的头雁效应,让所有同学都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的道理,就能积极带动学风良性循环。不可否认,一般的地方高校,在优质生源上确实比例略低,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有可塑性,只要经过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加上老师、同学的鼓励,一般高校的本科生一样有无限可能。我用数据说话,去年我带了15个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我每周让他们用ppt汇报,每人汇报半小时,并非常仔细指出其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下一周汇报中要求他改进,经过整整一学期的科学训练,这15个同学中,一共有8个人投稿各类期刊,其中1篇被北大核心刊物录用,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1篇被中文科技核心刊物录用,2篇中文核心期刊增刊,1篇SCI在投,1篇核心刊物在投,1篇大学学报在投,这样的战绩,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甚至985高校中都是非常少见的,我想说明什么呢?老师是人才培养大战中的将军,将军首先要爱民如子,鼓舞士气,真正的全心全意去帮助他们成长,走向成功。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去嫌弃学生,而应该思考自己要如何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真正做到“才育”和“德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