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90%的人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肯定也是一个难以调查统计的问题。假如你发问卷问科研人员是否真心喜欢科研,又有多少人敢于直面地诚实地回答呢?
有一次,我与一个科技界的朋友扯闲篇时说到这个问题。我说,到不了50%吧?朋友说:50%?你说的也太高了,能有10%就不错了。我立马打了一个寒战。心里想:10%?那剩下的90%的人都算是什么呢?“身在曹营心在汉”?实在不敢想象。
可能我的这个朋友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在现实社会中,科技界的种种怪相络绎不绝,甚至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也确实让人难以相信多数科学家、科研人员是真心热爱科研的。
2000年,我与北师大生物系何教授同去参加一个活动。在考斯特面包车上,我们邻座。于是便海阔天空神聊起来。他说他的一个研究生不能踏实下来搞研究,下不了苦功夫。他对这个研究生说:你基本不是一个做科学家的料。我说你根据什么判断人家做不了科学家呢?何教授说,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过对科研痴迷的时候。“科学家总会有一段时间对一个问题或一项研究高度痴迷,就是那种茶不思饭不想而乐在其中的状态。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进入过这种状态。”
看来,是否能对一项工作进入痴迷状态,是可以显现出一个人对工作的热爱程度的。
像传说中的陈景润走路撞上电线杆子就表明了对数学研究的痴迷吧。
但我觉得,一个人在一段时间痴迷于一项研究或工作,这也是常有的事。有兴趣的事就可能让人痴迷,有压力的时候做事也可能会痴迷,有特殊目的(比如抢时间快发论文)的人做事大概也能产生痴迷状态。
一小段时间进入痴迷状态可能还难以说明一个人真正喜欢科研,关键的是面对艰难或某种外力诱惑时还能不能对科研忠贞不二。
2005年底,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五届学术会议在海南举行。
这个学部的院士几乎倾巢出动,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副院长王淀佐都参加了研讨会。院士们分成几个学科领域分别研讨。有一天,组织者在宾馆大厅里贴出海报,说准备在两天后的晚上举办一个怎样带好研究生的沙龙。
届时,我也到达沙龙会场听会。让人吃惊的是,除了学部的大会以外,在几个研讨会中,这个沙龙居然成为参加院士最多的一个会议。想必院士们都为自己的研究生问题头疼吧。
沙龙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王淀佐副院长的发言让我印象颇深。他讲了两点,第一,现在的学生读研很多不是为了将来搞科研,而是为了调换工作。他们本身不是喜欢科研才来读研,而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单位不如意,只有读研毕业才能重新获得挑选好工作的机会。
第二,现在一些科研人员不是真心喜欢科研,而是看重了它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王淀佐说,文革倒是真正让人看到了科研人员是不是真正喜欢科研。文革是要否定,但那时做科研的人没有更多的物质利益,还顶着一项臭老九的帽子,不受人尊重。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科研的人,早就不干这一行了。
大浪淘沙啊。
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正是检验意志不坚定者或投机者的试金石。那些历经磨难与困苦依然对科研不离不弃的追求者肯定是真正地喜欢科研。
本文开头所叙,朋友认为喜欢科研的人也就10%的比例,即使达到20%、30%、40%的比例,那也表明,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是属于曾经喜欢过科研但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爱了,只不过这份工作的比较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声望留住了他们;而一些科研人员包括做出过比较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只能说是曾经喜欢过科研但现在更喜欢金钱、地位和支配欲了。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科技界怪相频出了。
有意思的是,上面这篇略带戏谑的小文在我的个人公号发表后,引来朋友们留言议论。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科技界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不会是占90%,而是应该在50%左右;
第二种意见,认为科技界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不止90%,甚至会达到95%以上;
第三种意见,认为缺少数据支撑,结论不是很科学。
不论是认为比例50%左右还是在95%以上,持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都是科学研究的圈内人。在中国他们是可以被称为科学家的,有的还曾经是国家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持这两种观点的人中还有研究所一级的领导,不但领导过项目研究,而且还管理过研究所的工作。
这样的人对《“身在曹营心在汉”》所占比例而发的议论,不会是没有一点根据吧?
我在《“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文的开始就说,“是不是真心喜欢科研”的数据是没法统计的,是调查问卷问不出来的。更多的只是个人的一种感觉。
就因为是一种感觉,所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才被有的朋友认为是缺少数据支撑,结论不是很科学。
意想不到的是,持前两种观点的科学家争论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占的比例数,而质疑《“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文科学性的人倒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媒体记者。
这年月,世事难料。科学家谈的是感觉,而记者却谈起了科学性(大笑)。
对于这位媒体朋友“结论不是很科学”的质疑,我的观点是,“结论很不科学”。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照科学的常规办法得出的结论。没有做任何统计,缺少了数据支撑,何谈科学?
我对这位媒体朋友说,虽然我的结论不是科学结论,但是可以反推出来,“因为中国科技界学术不端极其普遍,根本没有过街老鼠之感。由此可见,许多人从事科研的目的不纯,不是真心喜欢科学。”
想起了2017年年4月21日发生的撤稿事件。
当天,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撤销《肿瘤生物学》发表的107篇肿瘤生物学领域论文。论文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你可能想不到,中国人创造了的新世界纪录: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最多,单个期刊撤稿总量最多,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最多……
而在此前的2015年8月18日,施普林格就曾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理由是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涉嫌造假。据媒体报道,64篇涉事论文中有61篇来自中国……
对于学术不端,国内科技界见怪不怪,司空见惯,公开做假,心知肚明,监管不力……再加上一些人虽然没有学术不端,但仅仅是把科研当成一份谋生的饭碗,没有产生敬畏之心,也谈不上对科学的爱。因此,说多数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以为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