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己承担了《制度经济学》课程,虽然学生不多;但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尤其这些同学都是今后要读研究生。作为老师,方然有义务让他们理解世界另一面,了解制度在任何一个组织的重要性。因此,自己尽可能认真准备,将枯燥内容讲有趣,与几位同学一起历经18周读一本书,认识一个人(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最后以一个蛋糕结束课程。以下几点思考主要结合当前比较热的议题而展开。
制度,大到政治规则、经济契约,小到村规民约、家训家规等,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单位或个体而言,都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制度,定国安邦之根本,是约束个体行为而降低交易成本的“良药”,可以想象一下若没有交通规则、行业标准和合同协议等,世界会变成何种样子?按学术语言讲,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更规范讲是一些人为设计、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偿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长久以来经济学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后续随着制度经济学发展,制度是内生变量已成为共识,即有的国家为什么发达?有的组织开始很强为何没落?为什好的制度放到另外一个土壤会变差?究竟哪一种制度好何种差等?这都需要强化制度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的制度逻辑,基于国情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广大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更是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前提。不可忽视的是,我国诸多领域存在着“有道理讲不出声音,有模式讲不出体系,有发展讲不出理论,有思想讲不出话语”等问题,如何总结我们已有的、客观存在的制度及其优势,还需众多努力。
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历史逻辑。江河万里必有源。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渊源,并非偶然的。因此,在分析诸多实践困境和制度实践时,需要有较长的历史长度对其解释,而不能一叶障目,就眼前论历史等。譬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源泉,更是制度生存的土壤。再者,理论逻辑。制度有其特殊性,但必须有其科学性与客观性,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科知识的科学基础等挖掘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背后的理论脉络,从制度立场、制度价值、制度包容等方面展开比较制度和制度竞争力等研究,但要注意不能套用理论解释理论。最后,实践逻辑。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角度出发,探究制度是否真正管用、真正有效的;而不应该一味去抨击其弊端,或者忽略中国国情而套用某种理论而得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不切实际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