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少堂志林(1218)】还是得去潍坊

上月,允诺主办方之邀,拟于2019年11月23日在山东潍坊讲学。后由于家事引发的心理原因,本月10日左右将潍坊讲学推辞掉了。前天(11月19日)晚上,主办方忽又来电说,他们请来替换我的老师,临时有事不能成行(我估计是因为潍坊没有机场,须要从青岛转高铁到潍坊,来回路途各要花一天时间,加上讲座的时间,总共需要三天时间,在职的老师只有双休日可以出来讲学,请假困难),希望还是我能去潍坊做这个讲座。虽然确实不想去,但想想,现离潍坊教师培训开始的时间只有两三天,我不去的话,会给主办方增加工作困难。于是我老人家就答应下来了。

主办方给我的讲座题目是《语文味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我想,语文味理论影响大,山东的中学语文教师大概不少人会知道语文味,但除了语文味三个字之外,山东的中学语文教师了解语文味更多东西的人恐怕不多。这个也属正常。因为即使在广东甚至在深圳的情形也近乎此。当然广东或者深圳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过去20年间我在深圳讲过多次语文味教学的公开课,在广州也面向全省中学语文教师讲过语文味教学法公开课。而山东,我只是几年前在济南讲过语文味教学法公开课——李商隐的《锦瑟》。因此考虑,潍坊的讲座必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给潍坊的老师们讲一讲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什么,语文味教学法从哪里来,语文味教学法要到哪里去),第二部分讲语文味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我一向对讲座的标题很重视,有时重视到十分纠结的地步。这几天反复纠结潍坊讲座的第一部分的标题,最后初步决定,用《魂兮归来:与丢失的自己久别重逢——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或《招魂曲:与丢失的自己久别重逢——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这个题目。倾向于用前者。

这个题目和我过往讲语文味时用的标题不同。由于语文味教学理论直指当下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痛点,因此在我的研究与思考中,语文味教学理论和屈原的《招魂曲》早就发生了联系了。但我过去讲学做语文味讲座时不用“魂兮归来”,是觉得“魂兮归来”用语有些尖锐。这一次潍坊讲学,终于还是首次把语文味讲座的标题与屈原的《招魂》直接挂钩了,同时在讲座的副标题中加上了“浪漫”二字。“招魂”与“浪漫”这两个词,是以屈原为创作代表的楚辞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也可作为对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本质概括。我个人认为,在语文味教学理论诞生以前,中国的语文教学是“失魂落魄”的教学——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说哲学一点是“缺席”,说通俗一些基本上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就是为中国语文教学谱写的一支浪漫的《招魂曲》。

为了这个标题,这几天我平生第二次阅读屈原的《招魂》。两次阅读中间间隔了40年。第一次阅读屈原的《招魂》,是40年前念大学中文系一年级上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的时候。那时是被迫读的,不得不读,因为那是先秦文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记得年轻时代的我不太喜欢屈原,当时读《离骚》《招魂》等作品,除了记得钩章棘句、聱牙诘屈、艰深晦涩的《离骚》中的几个名句和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屈原有点怪诞的艺术形象,其他大约的确只是借助工具书把这些作品中的字从头到尾认了一遍。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对屈原有了新的认识,到了近知天命之年,甚至开始酷爱屈原了,并且在2006年主讲了全市大型公开课《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2006年讲这堂公开课时没有再重点读《招魂》(可能浏览过,因为我备课时读过一本《楚辞》,但留下的印象不深)。40年后的今天回头重新细读《招魂》,我感觉,我可能真懂了《招魂》。

讲座第二部分的内容是操作性的,标题暂定为《丰肚法:在规矩中释放生命的最强光——语文味教学法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安放教学主体的灵魂》。

讲自己的一个教学法,能把它和两千年前的屈原写的浪漫主义诗歌《招魂》挂钩,或者说把自己学问的主题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之间的关系打通,不是太容易的一件事。我这方面的意识形成得很早(几乎与我的学术研究历程同步),实践的心得、摸索到的“堂奥”颇多。比如我正准备撰写的我个人的学术集大成之作《中国语文哲学——以语文味为核心: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这本书的结构与思想,就是受到《周易》的启迪。总之我这方面的能力较强,哈。

2019/11/2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少堂志林】还是得去潍坊  潍坊  潍坊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1218  1218词条  
观点

 有效交流的前提

开题讨论,论文答辩,组会等是研究生经历中最常见的交流活动。有意义的交流对于研究生的成长必不可少。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应该最为密切,类似于师徒关系。除导师外,就是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