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只设立一个优秀青年人才计划
许秋雨,2020年8月19日
现在全国有各种人才计划。可以够得着的,从博士刚毕业直到中年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如优博,青托,优青,杰青。等大家忙碌得拿到杰青时,大都已经四十有几,再难能安心坐下来几年苦攻一个问题了。
介于国家目前的具体情况,在没有任何事迹前,对一般家庭的青年人来说,会严重考虑生活的很多锁事。大家都知道,做真正好的科研在多少年内是不能分心的。就拿我个人来说,尽管我做的科研不一定称得上是真正好的科研,但是很多年内确实是投入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把所有的杂事和世故都耽搁了,也可以说我是偷懒了。
路遥之所以能花六年时间安心地写完他的《平凡的世界》正因为他在创作这部巨著之前已经因为写了《人生》而名誉全国了,他已有了安心坐板凳的资本,而且他那时才三十几岁,正年轻有为,他就是一定要把他以前受的苦写出来,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文学创作是如此,基础科研更是如此。本来各种人才计划的出台,有着这方面的考虑,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计划太多了,多到一眼望不到头,多到年轻人永远忙不完。
建议国家只设立一个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就一个),设在对博士毕业后五年内(可以要求不超过三十五岁)的有正规职业的科研人员,不包含博士后等临时科研人员。对获得者,给予好的待遇,让他们无太多的生活之忧,让他们在足够年轻时能安心地坐得住。六年后再对获得者进行一定的检查,对于少数做得差的,可取消其优秀人才待遇。
对基础科研人员队伍的建设,最好的办法是在正式工作入门口严格控制好数量,让所有入了门的正式科研人员都能安心地坐得住。关于这我以前写过《我对基础科研投入的一点浅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5313-1175150.html
和《基础科研队伍建设的三种模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5313-1204845.html
但是就国家目前的情况,很难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国家能比较容易做到的是上面所建议的方式,即只设立一个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