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在线教育的新闻不绝于耳,针对“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一些单位也及时作出回应。大年初六,湖北省教育厅发出《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 开展网络教学的指导意见》;大年初八,河南省教育厅官网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类似的指导意见连日来频频见诸报道,不少高校也马不停蹄的布置了相关任务。股票方面,云办公、在线教育等板块甚至出现连续涨停。一时间,在线教育风起云涌,看似风光无限。
但,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成熟了吗?
笔者认为: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尚不成熟。
传统的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在线教育还要考量一个重要要素:硬件。
本文仅结合这几个因素做初步的分析,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代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意愿。
教师方面,随着近年来MOOC的兴起,已经有一批教师具备了在线教学的经验。但同时,也有一批教师不具备在线教学经验,如果考虑上中小学教师,甚至这样一批不具备在线教学经验的老师人数还不在少数。赶鸭子上架,鸭子也不可能变成天鹅,赶鸭子进烤炉,鸭子恐怕就要变成烤鸭了。
另一方面,对于新教师上新课的情况,很可能有些教师连教材还没拿到,他们怎么备课?多半儿是要借助网上的资料。但网上的资料准确吗?合乎逻辑吗?如何保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用好教材?
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响应号召而全面推行在线教育,一些课程无异于病急乱投医。
教师方面还有一个担忧,前两年金课水课的口号喊的很响。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考核三个主要方面,前述的因为不具备教材,教学内容上个别老师可能会存在问题;教学管理上,某些单位已经号召组建QQ群、微信群了,在线教育模式下,如果实现不同老师的有效教学管理、作业量分配合理,如何避免各种所谓的学习群演变成工作枷锁,很有可能也是个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课程考核方面,目前看到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0%以上的课程考核无非就这么几个模块:思考题在线参与、选择判断题、主观题论述、在线课程看视频得分。从内容而言,目前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因考核形式僵化、考核内容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加之一些课程考核的答案可以直接从网上找到,这种情况下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学习的成效性都是很大的问题。让老师一个一个检查学生作业,又极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些矛盾无法解决,学习的成效性就存在很大问题。
说所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都是金课,我不敢苟同。
说在线课程的考核很水,我深以为然。
教材方面,很多高校教材都是开学之初领取。就算是学生在寒假前已经领了教材,估计很大一部分教材都被放到了学校。
学生没有教材,能不能学?能学。
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会。
学科交叉融合越多、需要查阅的资料越多,学习效果越受影响。
学生方面,仅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当前高等教育学风不佳应该不是个案,如何保证学生看视频就学进去了?如果保证视频的那头不是枪手或大头贴?当然,即便是传统教育,学生人来了、心没来也是大量存在的。但在线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教育受众的真实性、学习的过程性和成效性,依然需要深思熟虑。
硬件方面,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统一采用某一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是否能满足教学要求?让学生一天四个小时甚至六个小时的看电脑、看手机,是否合适?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否还要考虑一下孩子还在长身体?不同地区的网络是否畅通?等等等等,因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不同,硬件方面的问题也不少。
(图片来自于网络)
结论及建议:
1、当前阶段是以疫情防控为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2、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尚不成熟,目前在线教育过程管理不足、考核环节放水严重;
3、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在线教育的特点,优先在本学期安排适合在线教育的课程;
4、选取部分较为适合开展在线教育的课程,采用集中授课、集中学习的策略(如第1~10周集中学习若干门课)。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来提升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等待疫情的最新进展,并给那些不适合开展在线教学的课程更多的准备时间。极有可能,第一个教学阶段结束之后,疫情就出现了较大转机,接下来就可以按照传统方式授课了;
5、高等教育领域,建议选取部分课程做试点(如不需要教材的、传统教学时考核要求也不高的、在线教育已经具备成熟经验的),在全面推广之前先看一看试点的学习实效。切忌完全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广在线教育;
6、抵制在线教育的各种形式主义,要把学习成效落到实处!
7、寒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