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思想
https://www.keguanjp.com/kgjp_shehui/kgjp_sh_bestseller/pt20200513000002.html
2020年05月13日 文化历史
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常有人请汤川秀树题字。他写得最多的,是“知鱼乐”三字,出自《庄子·秋水》。
1965年9月,在为纪念中间子理论发表30周年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汤川秀树用英文为各国物理学家介绍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段问答。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虽是哲学问答,同时兼具科学的合理性和实证主义。汤川秀树认为,就论法而言,惠子尚在庄子之上。“鱼之乐,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无法进行验证,所以不能予以承认。这跟科学的传统立场是一样的。”
尽管如此,他更喜欢将自己代入到庄子。“虽然我是一名科学家,但却对庄子的想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直到十九世纪,物理学界都无法直接证明原子的存在。但相信原子的存在,并试图通过原子来理解自然现象的科学家们,显然能获得更为博大的自然认知。基本粒子也是同样。我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庄子知鱼乐那样,掌握基本粒子的心。”
庄子与惠子对于“知鱼乐”的理解,其实也代表着物理学界的两种主流的研究态度。一是排除未经验证的一切可能,一是不排除尚未得到验证的一切可能。汤川秀树,显然是后者。在1953年担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首届所长时,他就明确说过,“所谓基础物理学研究,就是研究那些基础还不确定的东西。”
日语里的物理一词,翻译自英文的physics 及德语的physik。不过对于汤川秀树而言,物理一词最初的理解,源自《庄子·知北游》里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汤川秀树接触庄子思想,早在青少年时代。“自升入中学后,我开始对中国古典感兴趣,经常去父亲的书房里翻书,《庄子》尤为吸引我,反复读过很多遍。”
“在爱因斯坦博士访问日本后,我一度与老庄的世界诀别,进入到物理学的领域。但自步入中年,开始研究基本粒子,我又想起了庄子,他在我的心中又鲜活了起来。”
“与其他物理学家不同,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我最感兴趣也是受影响最深的是庄子思想,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最喜欢的书都是《庄子》。”
即便日后成为闻名全球、贡献于人类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不忘在自己的著作和演讲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庄子思想,成为庄子在日本的推荐者之一,甚至上过NHK教育频道主讲老庄。
在1974年10月发表的《关于创造性 同定与混沌》(收录于《汤川秀树著作集之四 科学文明与创造性》 )一文中,汤川秀树将庄子推崇为天才科学家。
“庄子,既是书名,也是人名,我个人非常喜欢,那是我灵感的来源。”“遗憾的是,像庄子这样的天才没有继承者,像他那样的天才后世再也没能出现过。”“事实上,庄子是非常卓越的科学家。”
无独有偶。在日本的物理学家当中,如此醉心庄子思想的,汤川秀树并非第一个,也并非唯一一个。在他之前,还有日本学术振兴会理事长、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
1882年,长冈半太郎在考入东京大学理学部后,曾经跟校方申请休学一年,理由是“要查查东洋人在物理学领域能否对抗西洋人”。他调查的方法很耐人寻味,居然是遍览自己喜爱的中国古籍。
从中国古籍中,他找到了东洋科学研究史的痕迹。比如《山海经》中关于极光的记载,《庄子》里关于共鸣现象的实例、雷电的说明、能源的概念,以及颜色的奥秘。
庄子在《逍遥游》中发问,“天之苍苍,其色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看上去是蓝色的,这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说因为隔的远才觉得它是蓝色的?
直到19世纪,瑞利男爵三世才用散射来解释天之所以看上去蓝。而庄子早在公元前,就尝试探索这一奥秘。
找到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后,长冈半太郎终于下定决心,“我确信,东洋人只要能专心致志,在物理学研究上是不会输给欧美的。这是我开始专攻物理学的根源。” 说来,在1939年,还是长冈半太郎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推荐的汤川秀树。
在今天的大阪大学里,依旧留存着该校首任总长长冈版太郎的题字——“勿尝糟粕”,以及汤川秀树的题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分别取自《庄子·天道》和《庄子·知北游》。
供稿 庄舟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