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视剧《潜伏》中,曹炳琨扮演的谢若林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嘴里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为什么说这句话很经典呢?因为它揭露了现实中的普遍情形,这些情形,通常我们自己意识不到,一旦意识到了发现自己可能已经掉在这个坑里了。
这两天一个叫丁真的康巴男孩火了。网上有以他为主角的一段小视频,展示了四川理塘地区的美丽而宁静的世界。很多媒体,尤其是带字头的媒体,都纷纷通过微博等方式聊一些与他有关的话题。看起来好像是很关注这个男孩子本身,实际上是想借用这股东风,吹响所在地区的旅游。希望这种借东风,不要跑偏了,跑滥了。正如人民日报提醒的,我们需要“珍视丁真们的纯真”。
通过一种包装,堂而皇之第聊一件事情,而实质在推动另一件事情发展的情况,其实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应该说,到现在已经很普遍了。这是一种特别的包装。
2、
大概在刚念大学的时候,我就听说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这个名字怪怪的。后来报纸上说,是一个西方的博物学家兼探险家在川滇地区旅游考察,写下了考察日记。其中提到这样一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而所谓的“香格里拉”,大概是某种地方语言中的“天堂”的意思。于是,我那时候还想,要是能读一下这位探险家的笔记该多好啊。
现在回头来看这件事情,可以确定的事实有三点:
(1)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于1933年发布了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其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度,名叫香格里拉。
(2)从1922年到1949年,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以云南省丽江市为基地,对中国西南地区考察,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许多探险日记,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章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这一地区的很大兴趣;有人认为希尔顿也从洛克的文章中获得了很多素材。
(3)1996年,我国学者宣科(藏裔纳西族)提出,希尔顿所描述的“美丽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境内的吉迪、郎格拉一带,那里有着和《消失的地平线》里所描述的“香格里拉”完全相同的绮丽自然景观和古朴的风土民情,以及“三江并流”。紧接着,云南省海外旅游公司、新加坡两家著名旅游集团与有关专家经过长达一年的考察、论证,于1997年的9月25日正式确认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县。
此后,云南省以及中甸县开展了一系列的动作,包括翻译出版对应的小说、科考日记以及其他周边产品,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等——更名事件当时还引起了川滇之间的争议。
或许,宣科发表香格里拉在中甸的看法,确实是无意为之。但是,此后的ZF介入,其意就绝不会只停留在文献考据的角度,而是另有所图。
当然,这种行为拉动区域旅游,本来无可厚非。
而且从全国来看,云南和中甸的做法,其实还算开风气之先。各种上得了台面的做法,终归还是维持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体面和正派。远比后来那些炒作武大郎、潘金莲故乡的行为要伟光正。最近一起相关的炒作,是某县居然公开发文,推动一个项目,名字叫“武则天她妈在某州”。简直连藏都不藏,委婉一下都不用了。
3、
另一件事情,是与运动有关的。前几年,不知道什么缘故,大家就开始聊步数。有人说,每天的运动步数不能少于多少步,譬如2万。于是乎,就有人每天拿着手机计步器或者其他的设备,专门进行计步。那时候的自媒体平台,比如QQ状态等,也就有人开始晒步数了。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过来。这是与所谓的“可穿戴(健康)设备”发展相关的。现在这些价格下来了,普及了,我才醒悟过来。比如各种运动手环,运动手表。这些设备当时还是很贵的,你如果要赶这个时髦,就得出大价钱去买。但是你会发现,有些媒体推手,他们没有谈生意,他们只是在聊运动,聊运动的好处,聊如何运动。而且还会说,走路、跑步就是最廉价的、随时可以进行的运动。但是末尾不忘了叮嘱几句,需要有量的限制,不能少于多少规模,否则达不到效果。但是怎么才能确定自己达到了规模了?这时候你如果较真,就会想到去买这些设备。
如果说,借助洛克的科学探险和希尔顿的小说,来推广旅游,这还可以视为利国利民的好事情。那么,打着健康旗号的宣传有底线数量的走路和跑步,就是赤裸裸的商业行为。可恶的地方在于什么呢?消费者以为那些健康专家、运动大佬们是为了大众健康而苦口婆心,实际上他们是拿着企业的钱在赚大家的眼球、在掏大家的腰包。“专家”的功利可能伤害了大家的感情。
更大的危害在于,普通人没有办法分辨这些健康信息的真伪。也没有办法评估自己是否需要这每天的2万步,或者能否承受这2万步。已经有报导说,某些人本来不适应这2万步,结果在专家们的洗脑之后坚持锻炼,结果膝盖出了问题,甚至造成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