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中国应急管理》第二期专刊所作】
我国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一直都非常重视发挥科技在应急管理领域中的支撑作用,应急管理部于2018年12月制定并颁布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2018-2022年)》。在2019年5月举行的全国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黄明书记也强调了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对于增强应急管理核心能力,提升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的重要作用。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大国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应急管理信息化应该本着统筹、集约、开放、高效的设计理念,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视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我国在2019年8月应对“利奇马”台风时,就曾使用视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台风实时情况的监控调度,而且应急管理部还实现了可以跟浙江省的所有县以上政府部门进行高清视频通信。此外,应急指挥中心还可整合视联网视频会议、监控、手机、无人机等多项终端功能于一体,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建立功能齐备的指挥中心,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搭建起高清视频传输通道。可以说这是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一次突破性应用。
在此次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我国卫健委、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及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依托生物技术及药学知识对于疫情基因系列测序及检验方式、药品开发等活动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助力确认人员流动趋势。春节前后存在大量返乡、返工、返校的特殊现象。在人员流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有效监控人流迁徙轨迹和移动路径,尤其是确定疑似患者在确诊前的移动路径方面,充分利用通信技术中的手机定位、基于地理系统的定位技术等,绘制出的人员流动地图为防控疫情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参考。
第二表现为疫情信息公开及疫情相关防控知识的科普方面。迄今为止,除了传统媒体之外,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及渠道都在提供各种各样的疫情相关信息。从网络新闻、微博、知乎等影响力非常大的互联网平台,到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疫情上报等嵌入功能,支付宝疫情信息通报功能,以及各地各级政府的政务APP等,都在疫情相关信息的细分化、精准化公开方面表现不俗。此外,基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疫情防控信息也在疫情信息公开方面进行着新的探索。
第三表现为大数据平台对于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调配方面。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及湖北省其它城市的定点医院中,都出现了医疗物资及防护品短缺的问题。基于智慧物流的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在物资的有效调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如杭州市政府采取的市民口罩网上预约,统一派送服务等也是基于网络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有益尝试。
第四表现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医疗服务、在线教育等一系列APP及平台的开发应用方面,这些新技术渠道也都实现了疫情期间缓解医疗资源不足,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等目的,为人民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根据《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2018-2022年)》的规划,我国将在四年之内实现感知网络、应急通信网络、大数据支撑体系,以及业务应用体系四大信息化发展计划的完成。感知网络具体包括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五种途径。应急通信网络则使用指挥信息网、卫星通讯网和无线通信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电子政务内部网和互联网来组成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应急管理部统一组建“1+3”部本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北京主数据中心和贵阳备份数据中心、上海冷数据存储中心、中卫高性能计算中心,以及云计算平台,实现全国的数据治理革新。最后,建设指挥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形成“1+5+5+1”的架构,即1个大平台,5大业务域,5大集成门户和1个应用生态。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创新驱动原则,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IPv6、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实现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体系全面覆盖各类业务并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阶段发挥关键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