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SCI???

国外有人说,对中国人来说,SCI就是Stupid Chinese Idea。这话是很不好听,很多中国学者却也认同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学术界用SCI作为学术水平衡量的标准,的确是相当stupid。

改革开放后的最初几年,高校中做科研的人并不多,写论文的人也不多。那时写学术论文的多是因为个人的兴趣。那时既没有课题,也没有基金。凭个人的兴趣,写出来论文,没有任何奖励,更不会有什么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科研和写论文。那些做研究的人,写论文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不是只花费在教学上。而且即使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必要的学术研究也是不可少的。不过,并不是多数高校教师都会这么想。有不少的人认为,反正我在上课,有工资,这日子虽然说不算有多富裕,可是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不做科研,不写论文也没有什么压力。如果自己花时间做这些事,似乎也不会有什么用处。

后来,高校的领导发现了这个问题。当然,领导还是有那么一点高瞻远瞩的。高等学校要发展,要提高学术水平,科研是一定要做的,论文也是一定要写的。后来,国家建立了自然科学基金,过了几年,又建立了社会科学基金。这对于不少教师产生了吸引力,感觉如果拿到基金,一方面有了做研究的经费,另一方面,在同行里面子也不难看。后来,高校对于拿到了基金的教师还有额外的鼓励措施,如增加科研经费,或者在职称评定方面占有较大的权重。这就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去做科研。

至于撰写学术论文,这似乎有一个评价学术水平高下的问题。大家都在写,那么谁写的论文水平更高一些?当然,同行评议是一种方式。可是那样做太费时,也费钱。高校感觉这样的评价方式成本太高。后来看到了SCI这个东西。这本来不过是论文检索的工具,但是其中还有引用次数的指标,似乎引用得越多,证明论文的水平越高。当然,能在SCI上榜上有名的学术刊物,也不是一般的刊物,多少是在学术界有份量的。所以,高校感觉,这个东西不错,用来评价投稿人的学术水平还是有一定根据的。特别是在高校职称评定的工作中,关于谁的学术水平高,这一般说来,还真不容易搞定。如果用SCI刊物的发表数量,后来再加上被引用次数,这下子水平的差别就都看出来了。所以SCI就成为中国高校中主要是理工科专业评定教师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工具。

那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术水平怎么评价?绝大多数这个领域里的论文是很难在SCI上发表的。而且这个领域里的学者们,除了外语专业之外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的外语写作水平都不是太高。所以有人就出了新的主意,搞出个所谓核心期刊。当然,原来还搞过所谓CSCI,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不了了之了。这所谓核心期刊,纯粹就是人为规定哪些学术期刊是高水平的,哪些学术期刊的水平就那么回子事。所以各个高校在核心期刊方面就大做文章。你的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那么你的论文的含金量就要高一些。如果只是在普通期刊上发表,而不是核心期刊上发表,那么你的论文的水平就呵呵了。

有的单位还做了这样的规定,在文科专业,如果你的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那绝对是超一流的刊物,可能拿到单位颁发的一万元奖金。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如果在《哲学研究》、《经济研究》这样的刊物上发表,等级比《中国社会科学》差一点,但也是绝对一流的刊物,也能拿到不菲的奖金。高校学报也是如此。《北大学报》就是核心期刊,而一个地方师范学院的学报,那就是较低档次的刊物了。在那上面发论文,基本就是凑论文的数量,不体现学术水平

当然,也有的学术单位不信这个邪。大约是2003-2004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评定本单位的优秀学术论文,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就不是发在所谓核心期刊上,而是发在一个地方师范学院的学报上。当然,哲学所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只是,这样一个单位的做法,影响不了全国的整体局面。你这么做是你自己的事,人家还是要认核心期刊,那谁也改变不了。

我问过一个负责科研的院系领导,我说,这样的评价方式有这么多毛病,为什么不能改一改。那位领导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评价方式有问题,可是谁能找出更好的方法。像所谓同行评议,好是好,可是谁承担得起那么高的时间成本和财政成本?既然没有任何单位承担得起,那么只好按照现行的方法来做。这就是说,明知道这样的评价方式有问题,可是谁也改变不了,还得这么延续下去。

可是这位领导就没想过吗?这么着下去,中国的学术研究要受多大的害?要出多大的问题?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少高校或者高校的教师,为了在SCI刊物或者国内的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要往里砸下去多少钱?这砸钱的背后是不是一种学术腐败?高校教师在行贿,期刊单位在受贿,这样的腐败现象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有什么正面的作用?那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当然,那位领导可能会说,那也不是他一个人能解决的。可是我就在想,如果你知道有问题,却还要这样做,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吗?在我看来,那些所谓高成本的评价方式,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比如,你评一个代表作,可以是论著,也可以是论文。评一次的结果,可能管几年之用,不需要年年评。过了几年之后,再看他能不能拿出更高水平的成果。如果有更高水平的论著或者论文,至少说明他的水平没有下滑。如果拿不出来,那也要分析原因。是他因为自己懒惰了,还是因为在研究中遇到瓶颈了?总之不能搞一刀切。

不管怎么说,那种单看论文数量,或者单看是不是发在SCI或者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一定要改一改。那就是一种懒政,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严重伤害。这样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都说中国人很聪明,只可惜有不少聪明没用在正道上。难道我们就真拿不出来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取代SCI或者核心期刊的标准吗?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SCI  SCI  SCI词条  SCI词条  
观点

 上海虹桥站的通达缺憾

春运即将开始,关注一下火车站。上海虹桥站是目前上海市乃至华东地区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名列全国第二,日均到发列车620班次,日均到发旅客38万人次。也因为如此,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