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测度期刊国际化程度或本国导向程度的研究
武夷山
2020年2月号的Journal of Informetrics(信息计量学)杂志发表了普赖斯奖得主、荷兰科学计量学家Henk F. Moed等4位学者合著的文章, Are nationally oriented journals indexed in Scopus becoming more international? The effect of publication language and access modality (本国导向期刊被Scopus收录后变得更国际化了吗?发表语言和获取形态的作用)。以下链接可下载全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9029305_Are_nationally_oriented_journals_indexed_in_Scopus_becoming_more_international_The_effect_of_publication_language_and_access_modality。
本文用发文作者和引用作者的所属机构国别这两个指标来反映科技学术期刊的本国导向或国际化程度。第一个指标是,某刊文章中来自某个发文最多国家的文章所占比例(INO-P)。例如,若某刊的(INO-P)值为80%,意思是该刊80%的文章都来自某一个国家(包括该国作者的“国家独著”及该国作者与其他国家作者的合著)。第二个指标是,发文最多国家的作者对此刊的引用数占此刊被引总数的比例(INO-C)。
人们可以定一个阈值,规定INO-P和INO-C超过阈值的期刊便属于本国导向期刊(而不是国际期刊)。2017年,Scopus收录期刊总数约2.3万种,其中45%的期刊是一国作者发文总数超过50%的,有9%的期刊是一国作者发文超过90%的。
从分析结果来看,论文总量的20%以上发表于INO-P大于80%的期刊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以下这些(只统计2014-2016年期间每年发文总量大于1000篇的国家或地区,不统计发文很少的小国)。
10个中亚和东欧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4个拉美国家:古巴、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
两个亚洲国家:中国(博主:据对文中图5的“目测”,中国发表于INO-P大于80%的期刊上的文章所占比例为25%多一些)和哥伦比亚;
另外还有西班牙和南非。
发表于INO-P大于80%的期刊上的论文占本国论文总量10%以下的国家或地区如下。
6个英语国家或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香港、新加坡;
12个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斯洛伐克、荷兰、挪威、芬兰、瑞典、丹麦、希腊;
5个非洲(主要是北非)国家: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尼日利亚;
6个亚洲国家或地区:台湾、哈萨克斯坦、印尼、孟加拉、以色列、沙特。
博主:本文作者Moed等并没有说,哪个国家在本国导向期刊上发文较多,就说明该国科技水平较低;他们只是用两个客观指标来分析一下Scopus收录期刊的本国导向程度或国际化程度的概貌。我认为,这一分析对于我国的科技学术期刊建设是有参考作用的。
本文指出,并无过硬的证据表明期刊的国际性与期刊影响因子有多大的相关性(博主:也就是说,并非提高了期刊稿源的国际性,就能自动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期刊的本国导向程度或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本文还发现,期刊语言是否英文,与该刊是否国际化也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在人文社科领域,美国学者在本国导向期刊上发文也不少(博主:美国在INO-P大于80%的人文社科期刊上发文量占总量的18%,而中国的相应比例才8.1%。)。本文还发现,较早被Scopus收录的期刊,近年来有更加国际化之势(博主:本人对这一结论有异议。能够被Scopus在早期收录的,本来就不会是在国际化方面做得很差的期刊)。具体说来,较早被Scopus收录的期刊中,39%表现出了国际化增强的势头(博主:Moed等强调指出,并非被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了,期刊国际化程度就自然而然提高了。你瞧,国际化增强的还不到40%嘛);与此同时,期刊语言为英语和期刊提供开放获取这两条,对于这些期刊提高国际化程度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