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我曾经代表师兄弟请教过导师:“您为什么搞起科研那么勤奋那么拼?”导师是组里最勤奋的人,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忙忙碌碌。他笑笑说:“因为我实在也没别的事儿可干。”
在学生时代,科研带给我的大多是困难、挫折和畏惧。那时候总渴望外出逛逛,或者看看闲书,每天工作时间也都不太长。但是我毕业以后,自己当了老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地也变成一个勤奋的人。我时常在实验室泡到夜里十一点,还舍不得离去。有时离家开车去单位,还会有一丝兴奋。
我比我的研究生勤奋多了。但是我并不苛责他们,不要求他们和我一样勤奋。因为年逾不惑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勤奋那么拼。
实际上,搞科研,是容易带给人乐趣的职业。但往往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此处试总结如下:1.心态轻松,心中没有压力没有包袱,失败的风险和损失不大。2. 没有太多的过程监督、干涉和限制。3. 会者不忙,知道怎么制定计划安排时间完成任务,目标不太大,挫折感少。4. 能获得成功的收益,比如荣誉。5. 能体会到行为上的美感。无论玄思、清谈、阅读,还是文字上的雕琢,都能带给人学术的快感。6. 作息时间比较自由,累了就可以休息。
学校对科研不考核,只奖励。这样以来,静下心搞搞科研,就仿佛业余爱好一样,让人如醉如痴,悠然自得,欲罢不能。我导师想必也一直是这种状态,因为他经常说“要用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做学问”。
但是学生很难达到老师的状态。1. 学生的工作,有导师进行过程监督和干涉;2. 学生没有掌握科研技能,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需克服的困难太多。3. 学生有限时毕业的压力。
同样的道理,不能苛求员工和经理一样敬业,不能苛求士兵和将军有一样的斗志。
在恰当的情况下,勤奋会是人的天性。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孜孜不倦至于忘我。而当心中有压力有包袱,或者没掌握工作技能时,本能地逃避困难也是正常的反应,这是心理上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启动了。如果懂得这一点,那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其实这个道理前人早已明白。
《菜根谭》云:“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傅雷也经常告诫青年时代的傅聪,治学从艺,最重要的是要放松心情,时时刻刻都要把心态调适到最放松的状态,消除任何"worry"。
可是不知何时起,在中国,“勤奋”常常被扣上一顶伦理的帽子,甚至跟“吃苦”捆绑到一起,变成一种可贵的“美德”。这种浅陋的观念贻害匪浅!无数学童受到误导,形成条件反射,一提学业,马上联想到吃苦,最终走向厌学。
作为教师,我只能尽力春风化雨,慢慢地尽量修复学生心中厌学的阴影。无论是课堂还是组会,氛围务必要轻松愉悦;安排的学业任务尽量简单化趣味化;时间进度要求也留出很大富余度。因为年轻人脚步不宜太匆匆,以致错过生命中春花秋月,许多美好。
我的学生过得比较轻松,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成果和进步。几个学生个个都以累计影响因子7分以上的发表记录完成了硕士学业。一个学生仅博士一年级,现已依稀具备独立选题并开展科研的能力。实际上,如果过于忙碌,可能反而会损害人的思考力,影响科研灵感。这就是八减一大于八,七减二大于七的道理。加班,可以自觉自愿,但不适合被动安排。
欲使人保持思维活力,性灵需要放飞;欲使人工作有干劲,自由是第一要著。这包括时间安排的自由,人身的自由和计划实施过程的自由。窃以为实验室打卡记考勤是较为低级的管理模式,简单粗暴。近几年不少大学的导师都因为这方面的问题爆发过师生矛盾,有些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令人扼腕。古人云:“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导师不助学生逸其心而反劳其形,则谬矣。夫为人师者,教化之道,育人成败之地,实不可不深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