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互联网在这“特殊时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央及各省市发布各类疫情信息到老百姓生活物资的购买,各类信息在互联网上源源不断的在媒体、网民间相互传送,在此信息洪流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谣言,高关注度下这些谣言的传播速度、强度和广度也成倍增加。
针对谣言的传播与处置对策,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总编辑刘鹏飞指出,谣言的传播以假乱真、混淆视听、急速传播,甚至出现病毒式传播态势,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公众恐慌情绪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和疫情防控秩序。谣言,其能量是与事件的重要性与所得到的事实证据的模糊性成正比,也就是说当公众对疫情信息极度渴求,但是所得到的有效信息匮乏之时,就极可能滋生谣言,公众对关注事件的知情、求知等情绪就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推手。在疫情防控初期,由于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较少,相关治疗信息也比较缺乏,网上关于喝酒、抽烟、熏醋、嚼大蒜等防治方式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不实信息大量传播,1月31日晚出现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信息,经权威媒体转发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16亿之多,并出现抢购狂潮,各种传言能量如此迅猛,就是公众对疫情防控初期焦虑情绪在网上的体现。所以,公众对信息极度渴望的时候,信息真空就为谣言提供了传播时机,那么权威真实信息的发布就是破题之法。
对于信息发布而言,要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谣言的能量与事件的重要性与所得信息的模糊性成正比,但是与公众的理性判断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职能部门快速准确的信息发布,将事实真相交于公众,相信他们的理性判断,是消灭谣言的最好利器。第一,信息发布必须快速及时。2月19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说,决不能让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满世界跑。在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发布的新闻不是政府发布的信息,尤其网络成为大家关注疫情的窗口时,一定要利用好权威平台,善用微博、微信,开好新闻发布会。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快速回应关切,对造谣滋事的,果断有效管控,依法处置。第二,信息发布必须准确。准确的信息发布可以提升政府公信力,降低信息的模糊度,从而避免谣言钻空。2月20日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湖北省确诊病例349例,武汉市新增病例为615例。很多网友疑问:为什么武汉市新增病例大于全省的数据?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对此进行解释,2月22日对数据进行订正。此次负面舆情事件就是对敏感的疫情数据发布重视不够,相关媒体只转发而不加思考和解释,导致公众对数据产生质疑,与误报、瞒报、漏报相关联。因此,敏感问题发布一定要准确,犯错的成本高,纠错的成本更高,代价就是抗疫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第三,信息传播要有温度。舆情反映社会情绪,纵观网络上点击和阅读量大的文章,特点就是关乎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工作者会议上说过,要多一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温度来自于人,此次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感染人群的救治现状,以及未感染和居家隔离人群的生活状态的就是最好信息供给。以人为本的素材,有温度的故事形式,接地气的传播语言,易于被公众接受,信息才能有效传播。
对于普通网民而言,我们所承担的角色已经不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因此要对网络环境和网络言行有清醒的认知,提高对信息的“鉴别力”和对谣言的“免疫力”。首先,要核实信息来源。在看到一条信息时,先注意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如果来源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博文或QQ群里的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其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次,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可行性和可信度,我们要用理智去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用科学、法律、社会常识去评判,提高自身对谣言的“免疫力”。最后,要增强责任感。我们在网上的言论和转发的消息是经过自己思考产生的,还是被网上情绪化言语煽动起来冲动为之的?如果是后者,你也许就成为被谣言“利用”的传播者了。因此,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也会随之减少。
疫情防控仍在继续,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而言,要利用好互联网,提高信息发布有效性,提升舆情引导的“战斗力”;对于广大网民而言,虽然去不了抗疫前线,但是在互联网上我们没有掉线,在这里我们更应该做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公民,提高自身对谣言的“免疫力”,不要让谣言乱了民心,相信互联网的终端,是温暖的人心。【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讲师 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