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德国

    笔者曾经多次到访德国,还在德国北威州的著名高等学府执行过一个学期中欧高等学校合作项目。无论是在德国游览名胜古迹,还是漫步在莱茵河畔的密林中,我一直观察思考,试图找寻一个问题的答案,即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德国,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德国,一个自觉遵守集体法规的民族群体,是民族特性还是发展环境决定了其面貌。我还与德国教授朋友们私下谈论过德意志民族的特殊性问题,他们总是巧妙而委婉地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六卷本《德国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以德意志历史发展独特道路(Sonderweg)为关注主线,似乎正中我的下怀。

  稳中求进的“守势现代化”道路

   按照这部大书的观点,德意志民族早期也经历了西欧大陆历史发展共同经历过的日耳曼化、基督教化和封建化,德意志国家完成了从法兰克帝国的裂变中形成德意志王国政治实体的进程,并通过对外扩张建立起欧洲中古史上盛极一时的德意志第一帝国。但是,德意志国家形成初期确立的王权由选举产生的传统,以及早期德意志国家的对外扩张,带来的是德意志皇权的衰弱和领地诸侯势力的崛起,进而塑造出早期德意志国家的政治联邦主义形态,这些特点阻碍了德意志走上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延缓了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当欧洲各近代民族国家竞相成长,王权专制统一国家迅速发展之际,德国却因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成为欧洲列强群雄逐鹿的战场,德国现代化进程也滞后于西欧第一批现代化强国。由于皇权衰微,在法国等国呈现的君主专制形态在德国变成了邦君专制形态,德国也没有走上英、法等国的社会革命道路,而是出现了“上层革命”的改革方式,渐进性地实现了传统封建社会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平对接。当英法各国顺利完成了“工业革命”时,德国通过其独特的“双重革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

   作者将这一德国模式很独特地归纳为稳中求进的“守势现代化”道路,而德国社会形成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对整个19世纪的德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德意志民族深陷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主要思想根源。作者认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是对魏玛共和国的极端反动,偏离了德国的历史传统,是德国的历史传统在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和适应中出现的一种危机和畸变体现。二战结束以来的数十年间,德国人民进行了独具德国特色的新探索,形成了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或“莱茵模式”,在政治上建立起具有德国特色的联邦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形成了既不同于指令性计划经济又区别于纯自由主义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保持德意志主流文化的前提下,鼓励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抓住历史机遇,多次实现历史超越,再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专家之论,读后确实深受启发。

   突破传统民族国家史视角的建构取向

   该书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民族国家史视角的建构取向,在欧洲文明进程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之下审视德国历史的独特发展,有助于纵向路径的认识深化和横向层面的视域拓展。纵向上看,全书在在明确德意志文明进程与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共振因素的同时,认知并解析德国历史发展的独特呈现,并且以此思想贯穿于整个德意志文明进程中;横向层面而言,不仅在空间上将各卷所涉及时段的德国历史发展置于同一时期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背景之下进行横向比较,明晰德国历史发展的共性及独特性,而且在内容上突破大政治史的释读模式,更多地关注并吸纳有关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各卷所涉内容覆盖面更广,更加充实、丰富和饱满,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一千多年德国历史发展的多彩性和独特性。以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为例,全书共9章,其中有5章专论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

   相较于以往中国学者编撰的德国通史类著作,该书在吸纳当代史学界特别是国际史学界有关德国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反映国际新史学的动向方面,应该说做得更为出色。全书参阅征引了包括德文原始资料和文献在内的大量资料,尤以德文资料和文献居多,个别卷册引用的德文和英文文献达400种以上,其中既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国际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乏重要档案和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从而使相关叙述置于较扎实的史料和文献基础之上。

   个人的一点思考

   作为认真读书的读者,在《德国通史》的启发下,也想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也算回答内心的一些疑问。就自北向南迁徙的各日耳曼部落情况看,中欧地区的日耳曼各部落发展可能落后于与罗马帝国打交道更多的那些部落,因此保留着更多原始“集体主义”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习俗。中古时代的欧洲长期陷入类似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战争,无论德意志君主打出的旗号是“神圣帝国”还是“罗马皇帝”,其封建分裂状态与欧洲其他地方并无本质区别。德意志是最后摆脱封建战争的欧洲国家,这种“落后”保持了历史的惯性,而这种“分裂”则喜忧参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场运动都发端于这种“分裂”地区就不能不让人遐想。在15、16世纪以后工业文明大规模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德国可能不属于第一批“发达”国家,至少在18世纪末大体完成“工业革命”的强国中,德国是“新兴国家”,因此在那些依靠盘剥殖民地发家的老殖民主义工业化国家中落了下风。然而后发优势确实有弯道超车的好处,“集体主义”的原始遗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高标准相结合,使德国出现了在欧洲其他国家少见的快速发展。超越第一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成为德国的历史任务,也是德意志民族的追求。以希特勒为典型代表的法西斯主义采取的是在老殖民主义框架内的发展道路,因此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其实现民族理想的利器,但实践证明他是错误的。二战后德国的有识之士找寻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即以精密制造和高端科技为支柱的经济模式,并借助全球化的东风,以8000多万民众之合力抢占了欧洲强国的头把交椅。不可否认,“集体主义”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社会中更容易找到契合点,再度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也是事实。如果说德意志民族有什么特殊性,那主要还是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结果,而不是玄秘的天赋。

   六卷本《德国通史》以300万字之巨畅论自古至今的德国文明进程,相较于此前国内出版的一些单本类著作,显然内容更加充实,有助于人们对德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及独特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参与写作的多位专家都是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重量级学者,既深通相关知识与学术,也谙熟国际通行学术规范。既汇集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也表现出最新的学术规范性,在此不一一详述。如果作者未来再版或修订时能够适量增加些地图,并插入文中,以方便读者“左图右史”地阅读,以及加入一些历史图片增添读者的感性认识,就更好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德国  德意志  德意志词条  德国  德国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今天  今天词条  
人文精神

 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强调立足根本、全局和长远把握各种关系并制定战略策略,构成了战略思维的哲学基础。  ...(展开)

人文精神

 中国社会需要有艺术、有弹性

 中国人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对任何事情都不排斥,而是看什么情况、用什么方式。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有艺术的、有弹性的领导,而不是有模型的固定式领导。...(展开)

人文精神

 新时代价值哲学研究大有可为

 新时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要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寻价值基础。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从一个学术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