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关于高考改革的举措持续不断。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可以预见,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在未来数年内将同步联合推进,实质性推动中学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全面转变。
中学教学和考试改革之间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中并行。一方面,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断对考试改革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也由一种媒体表述成为现实的教育形态。
笔者认为,“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可解读为两层含义:第一,考试改革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面,所以要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第二,考试是一种评价方法,用反拨的方式指导和调整教学是评价的本体作用方式。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已经向前跨出了几大步,但一些教师既对高考改革的方向不清晰,也不理解高考改革的具体做法,教学依旧按照思维惯性,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高考命题已经更多地涉及现实社会的新生事物,但因为事件太新,像手机购物、共享单车这样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的东西,教科书上尚未吸纳,有的教师讲课就与此不相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对于考题体现的时代性背景难免茫然;再如,考题强调应用学科理论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依旧延续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套路;再如,高考明确提出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一些教师还是只讲解题的技巧,不讲学理,即所谓“讲招不讲理”;也有些教师明白高考的理念,但不知道具体在教学上怎样做,只好每年跟随模仿高考题,但年年差半步。
类似的情况笔者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有切身体会。讨论高考改革的理念、方向时,有人认为这离实际太远了,空泛无用;当你说到具体的考题变化时,他又坚持地说,这么多年都是那样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出题?问题还是要回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方向上。
回顾和总结多年的经验,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次改革,总会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落在后边。他们往往是信息接收滞后、理念跟不上、不积极做自身调整和改革的学校与教师。
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学习。每一次改革也是一次机遇,哪些学校跟得快,哪些老师转变得快,就能迅速融入改革的浪潮,快步前行。
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普及新高考的理念,加快普及高考命题改革思想及方法,加快普及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
考试与学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近日出版的《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丛书,很好地把握了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以高考的改革理念为写作思想主线,突出改革的变化,结合教育理论,指向教学操作,力求对教学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第一,丛书传播高考改革理念。高考改革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辅相成一以贯之的,因此,丛书的切入点是高考改革,而落脚点则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一理念的传播必然会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运行。
第二,丛书解析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不能仅仅储存于改革者和命题者的头脑中,更需要转化为撬动教学的作用力,这就必须大力宣传普及,让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明了地认识改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第三,丛书解析高考试题的信息和考试改革的具体效果。改革的理念和操作需要从认知层面和高考命题的逻辑层面,给教学以较为清晰的导向,目前迫切需要综合分析高考改革信息,提出教学的指导和改进意见。
考试与学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考试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和不同的过程,学生发展直接依赖的是学习积累而不是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一个个教的,但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因此高考很少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多以综合题目、实际应用性题目为主,考查知识的整合运用。综合性的题目情境要求考生由此及彼,把知识连点成面,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在更开放的情境中思考。
这就要求教会学生综合思考问题,思考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各种关系。不仅要知道A、B,还要知道A、B之间的联系。要清楚哪些联系是事物内部发生的,哪些联系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的,要全面思考事物的内外关系。最后力求所有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清晰、系统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正因如此,很多考题考查的并不是题面上的表层含义,而是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意境。逻辑思维、创造精神往往藏在问题的背后。一些试题从人和事的微观或中观层面切入,在问题情境下看似一个小切口,实则建构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台,而问题背后呈现了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微写作题: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题目的切入点看似不大,但意境深刻。荷花在中华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花卉,中国人对荷花具有独特的感受。对荷的表述肯定不能止于外形特征,必须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就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好的试题往往如抽丝剥笋,能引导考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设问,层层深入,最后进入到问题的实质。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思考,合理推断,或结合实验证据排除错误干扰,通过提出疑问,阐明理由,获得结果,以此检验考生的思维品质。
一线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考试观,而不是找策略应对高考试卷
特别需要指出,对新高考的研究是一线教师的本分,正如《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套丛书不是写给学生的,直接读者是一线教师,也不是为指导复习备考的,而是为指导教育教学的。
事实上,我们必须站在高考改革的角度来看命题,谈教学,不是去找来什么策略专门对应高考的哪一套试卷谈教学,而是用正确的考试观来分析如何面对高考改革,进而落实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考试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之势。这个“指挥棒”既能产生正面导向,也能产生负面导向,因此,需要方向正确的、强有力的考试改革产生时代需要的带动力和牵引力。
最有价值的道理往往是最朴素的道理,正可谓大道至简。一件事说到本质上,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考试和教育教学改革亦如此,且知易行难。投入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也必须付出十二分的气力。
人们对当前的考试改革、课程和教学改革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但改革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复杂的,会有各种杂音和干扰。坚持教育理想,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让教育教学真正回到本源上来,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