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让传统文化乘着新媒体的云端走进千家万户

  在全民抗疫期间,中华传统文化迎来了新风尚。全国博物馆系统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推出2000多场线上“云展览”,获得了50亿人次的浏览量;中国戏曲的“云传播”通过各大app客户端,以地方特色向大众传递疫情防控知识,为抗疫英雄们助威。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正借助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弘扬传统文化缺的不是内容,而是创新的传播形式。事实证明,在传统文化逐渐缺乏生机活力的今天,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等优势,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激活。

  当前时期,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弘扬传统文化要做好以下转变。

  树立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各种全媒体、自媒体呼之欲出,一次次新的信息传播模式的诞生塑造了受众新的接受心理、阅读习惯和互动状态。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者,将用好新媒体的观念扎根在思维中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工作者全方位认知新媒体平台,学会主动思考,掌握受众的诉求和期待,积极着眼于数字技术的革新,依据不断升级的数字化平台来打造自己的内容产品。自觉运用新颖的声、光、电形式输出自己所要传播的内容,不断打破传统文化在不同媒介传播的界限和壁垒,逐步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当前时期的传承特点和传播规律。

  融合传统文化要素和新媒体特点进行文艺创作。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文化不被重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过于匮乏,没有把其真正的价值转变为吸睛的内容产品,因而导致传播力不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刷屏时代的大众更乐于接受的是通俗易懂、形式新颖又不失内涵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依托新媒体来打造自身,是当前形势下的不二选择。例如利用全媒体的三维立体技术来打造数字博物馆,让历史中的人物和场景在动画中逼真地动起来,既丰富了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资源,又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时俱进。

  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统文化的舞台。新媒体平台拥有灵活多样的通信手段,可以移动传播和自由沟通,能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也能不受平台限制。因此将传统文化植入新媒体传播平台,更易于在线上线下形成良性互动。例如“青春遇见戏”系列直播活动,在开播几个月中,对京剧、山东梆子、淮剧、豫剧、四川清音等十几个地方剧种进行了网络直播,以及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舌尖上的中国》《本草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都为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大舞台提供了思路。

  《诗经》有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践行旧邦新命,让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不断融合,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除旧革新,乘着云端走进千家万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千家万户  千家万户词条  乘着  乘着词条  云端  云端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  
人文精神

 新时代价值哲学研究大有可为

 新时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要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寻价值基础。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从一个学术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