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精彩而深刻的论述。作为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电影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也应该有其独特的贡献。
一
近十几年来,中国主流电影在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以市场来看,年度总票房从10亿元左右,攀升至500亿元以上,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如果以银幕数量来看,今年已超越美国,名列世界第一。并且,在这个大市场中,国产电影也占据了半壁以上的江山。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全体电影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其形成的有利态势,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弱点和问题。比如,其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文艺作品、神话和传说,但却很少被搬上银幕。其二,只追逐热点,追逐明星,追逐流行IP的观念。其三,对于影片,只问娱乐效果,其他一切均不问不管,同样是某种流行的创作理念。此外,制作粗糙、观念僵化等创作问题也屡见不鲜。
以上种种问题,都与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密切相关。这些做法,既不一定能保证短期的成功,也不利于长久的发展。有史以来,只有娱乐的电影从来就不是好影片,也不会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而之所以形成这些弊端,其实也都与缺乏文化自信有关。只有坚持文化自信,逐一破解,才能稳固基础,确保国产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主流地位。
二
与好莱坞的竞争,是建构中国主流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关键。数十年来,好莱坞以其资金、技术、经验、人才和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称霸世界影坛。全球能与其在自己的本土市场上一较高下的国家或地区,屈指可数。
中国现在已经是这极少的国家之一,中国观众对本土电影的热情,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因素。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是中国主流电影的重大优势。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中国电影迟早会走向世界市场。与本土作战相比,其所遭遇的挑战或困难将更加巨大。尤其在西方市场,包括文化差异在内的各种障碍,都会接踵而至。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将会十分有助于中国电影的“走出去”,“硬实力”对“软实力”的支撑,必然会一步步地彰显。终有一天,中国制造的电影,也会像中国制造的高铁、IT一样,在世界随处都可以看到。
这样,无论在本土还是海外,中国主流电影的主要竞争对象,都是好莱坞电影。只有坚持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我们才可能达到上述的理想。
三
以笔者的个人观点来看,中国主流电影可以概括为:类型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融合。前者为大众喜闻乐见、经过市场检验的故事讲述方式,而后者则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最终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主流电影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型表达,无论是负有意识形态使命的主旋律电影,还是动作、喜剧、爱情、伦理、警匪、武侠、歌舞、体育、惊悚、历史、传记等不同样式,乃至复合类型片与艺术电影,只要其传达的思想和主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都可以汇入中国主流电影。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传向四面八方。而类型往往可以成为强大而有效的载体,以诉诸情感的方式,让观众接受其中的思想。我们反对“唯娱乐论”和“唯票房论”,但不能简单地排斥影片的娱乐品质。近来打破票房纪录的《战狼2》,其类型色彩、娱乐色彩与其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样明显。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红色经典中,诸如公安片《羊城暗哨》、战争片《南征北战》、惊险片《渡江侦察记》等一大批作品,都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具备类型与娱乐的色彩。所谓“寓教于乐”,“乐”之不存,“教”将焉附。
此外,建构中国主流电影,还需要团结广大电影人,整合电影资源。香港电影人近年来执导的国产电影《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都是引发关注并且口碑与票房双赢的作品。因而,如何发挥港台乃至全球电影人和电影业的潜力,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下,我们应当加倍努力,在文化自信中建构中国主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