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通过有效举措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仪式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畏心和敬重感,促使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仪式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礼仪规范和高尚的道德准则。礼仪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体现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精神风貌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展现。礼节礼仪教育是根据礼仪规范,有计划、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在礼仪思想和行为习惯方面进行教化和培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把礼节礼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礼节礼仪课程,丰富大学生的礼节礼仪知识,使礼节礼仪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应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并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可以使高校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变得更加精致和富有质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良性互动。通过把仪式感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遵循和行为规范。
礼节礼仪活动,是群体道德标准的来源,是情感的转化器,是特定主体在特定时空举行的借助情感路径推动价值观念入脑入心的程式化活动。高校的礼节礼仪活动,既要赋予仪式以积极意义,反映时代要求,让大学生在富有仪式感的礼节礼仪活动中体悟,又要针对大学生特点,契合大学生的心理渴求,在饱含仪式感的心灵感应中引导。通过循序渐进、细致微观的隐性教育方式,通过设计、赋义、渲染、认同、内化等程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高校要丰富礼节礼仪活动,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在各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国家政治节日、国际性节日、少数民族独特节日、重要人物纪念日等有特殊和特别意义的时间点,融入礼节礼仪活动。从宏大的节日庆典、肃穆的升旗仪式、庄重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庄严的入团入党宣誓,到日常生活中的问候问好、致谢致歉等都渗透着仪式感。通过把丰富的礼节礼仪活动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良好礼仪习惯,提升文明礼仪素养。但礼节礼仪活动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表演和展示,成功且有吸引力的礼节礼仪活动,不仅拥有高度的情感动机和符号容量,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崇敬感、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推动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
礼节礼仪制度是根据礼节礼仪思想,结合时代特点而对人们在礼节礼仪方面的具体实践所做的一些强制性和普遍性的规定。高校建立的礼节礼仪制度,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制度是显性的,便于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了解和把握。制度又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通过制度的规范作用,能够把人的思想和行动两个端点有机联系起来,使教育和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触碰大学生内心情感,生发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需要。
高校要建立规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礼节礼仪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监督和激励,对那些不符合甚至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问题和偏差进行约束和纠正,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规范礼节礼仪制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规范、约束和调节的作用,创新仪式的形式和内涵,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总的来说,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仪式感。开展礼节礼仪教育、丰富礼节礼仪活动、建立规范礼仪制度等方式,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又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真正实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