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体认,对民族历史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源泉和坚实基础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我们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就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独特的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和中国文明并称为“四大文明”的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后来都中断了、衰亡了,而中华文明五千年来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究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普遍接受、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独特的文化传统。
比如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就倡导“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文化传统,保证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进步。比如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成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比如先秦时期,就提出“中庸”思想,倡导“中为大本,和为大道”,追求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强调包容善待,留有余地,避免了陷于极端主义的可能性。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形成了以郡县制为代表的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的观念也从此成为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的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统一的家园成为中华文化繁衍不息的根本基础。
此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选拔机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等,都是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的这些优良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独特的历史命运
中国拥有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达的国家。据西方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公元100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22.7%,随后就一直保持在20%以上,到1820年达32.9%。著名学者弗兰克在其代表作《白银资本》中也指出,中国曾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其经济总量经常占到世界的50%以上。
然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亡国灭种严重危机。从此,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由哪个阶级和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完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
历史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2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近代以来独特命运,向世人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
独特的中国国情
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经济和政治等等,都是构成中国独特国情的重要因素。国情是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联的。当代中国最基本、最独特的国情就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但工业还大而不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依然不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还不少,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始终毫不动摇地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总之,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体认,对民族历史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源泉和坚实基础。从厚重国情中寻找自信,会让我们的自信更加踏实;从历史命运交响中寻找自信,会让我们的自信充满着自豪;从文化源头中寻找自信,会让我们的自信万古长青。■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