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审美教育应凸显人文精神

  在当前视觉文化时代的消费语境中,“审美”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时代风尚。诸如“美甲”、“美足”、“美容美发”、“美体护理”、“审美造型”等潮语正闪烁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构成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很显然,在物质得到极大提高与满足时,人们对非物质的文化消费、审美消费、体验消费的追求与向往也正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然而,消费文化与市场结合后所形成的巨大同化力,使得消费文化本身在资本市场的机械复制与包装流通中泛滥成灾,更因其迎合消费者所占有的巨大市场而不可阻挡地侵入到了“审美文化”的内部,使得“消费美”的现象同样“如日中天”。这样,因消费文化与资本市场的媾和,审美文化正在发生着严重的变质与位移。当前,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香车美女展”、“性文化展”、“内衣模特表演”、“人体彩绘秀”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媚世之美”与“先锋之丑”之间的换位,正在“是我们太保守”还是“别人太开放”的质疑声中引发社会的阵阵反思。

  无须回避,在经济转型期的今天,与知识增长、学历提升相失衡的是人们的道德观念与审美修养正在滑坡。原因在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电子通信、数码艺术和消费信息的普及,将人们推向了一个虚拟“软件形式”的数字型社会、服务型社会、体验型社会中,人的自由权利与空间的延伸拓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社会公共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物质文明高涨的同时,人的精神食粮却日渐流失,尤其是审美修养更连同人文精神一起日益“损落”。

  前不久,有学者再次发出“重寻‘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倡议。我想,这场讨论对于填平当下“人文”与“市场”之间的沟壑,似乎同样有着可供寻找的思想资源。在多元社会与文化结构中,伴随着消费之风,精神修养与审美教育的流失正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香车美女”的车展上、“内衣走秀”的T台边,背离人类“向真、向善、向美”的道路。生活富足与美育滞后的矛盾,正在思想源头上一定程度地阻碍着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历史表明,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审美教育”历来都是重要问题之一。儒家提倡“里仁为美”,道家主张“贵柔、守静、不争”,朱熹认为“质美者明得尽,所以渣滓一齐浑化无了”,蔡元培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所有这些,无不传递着“美育”的化育功能,强调“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净化、提升心灵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从观念上对当下贪婪淫逸的作风、愚昧庸俗的市侩、猥琐乱纪的习气加以清除唾弃,在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过程中培育人的“君子气”,进而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基础性的审美教育培养迫在眉睫。

  为提高公民艺术素养,使道德美育审美修养与生活的富足、知识的增长协调一致、同步发展,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积极肩负起这一时代责任,培养更多的美学艺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对美育人才的需求。而我们的美学家、美学理论教师们则更应积极探寻审美教育的思路与出路,从中西方传统中吸取美育理论营养,指导当下的学科建设,而不是一味地与低俗文化媾和。

  在此过程中,媒体要加强监督,坚决杜绝各种奢侈淫靡、低俗变相的“伪文化”。同时,文化主管部门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经典的传播与欣赏,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鼓励各种文艺形式的“市民广场活动”,为公民艺术素养的普及与提高搭建平台、拓展渠道,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审美教育的社会机制和土壤。

  总之,“诗亡”则“乐坏”,美育与民族兴亡是密切关联的。要唤起艺术家,让大众远离低级趣味,我们必须呼吁美育,反思审美教育问题。只有重视美育,使知识增长与审美修养、生活富足与公民素质同步提高、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强国复兴之梦”确立导向、注入动能;也只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审美教育应凸显人文精神  凸显  凸显词条  审美  审美词条  人文  人文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人文精神

 丰子义: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

 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高度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简要说来,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有没有这样的文化自...(展开)

人文精神

 线上观展,让艺术始终在线

 春日的周末,阳光和煦,微风拂面,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这样的闲暇时光,好想约上三五好友去看一场电影,带上孩子去儿童乐园踏青,或是独自去美术馆看一场艺术展。但转念一...(展开)

人文精神

 纸上得来亦非浅

 要做成一件事,了解信息,分析归纳,都是读书才能有的本事。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学会做事。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已经变成格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