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尚俭观

  “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于国家而言,节俭是夯实执政根基的基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殷殷告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不忘“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始终坚持勤字当头、俭字打底,做到勤俭传家、尚俭治国。

  勤俭持家

  《尚书》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一天天殷实,如今有人认为生活富裕了,若再一分钱掰作两半花,难免有违潮流、不合时宜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历来讲究“忠厚传家久,勤俭继世长”。如果家境殷实了,就大手大脚、竞相奢侈、乐当“土豪”,无论什么时候、处于何种社会环境,这种“败家行为”都是对家风的一种损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家庭只有富而不奢、俭以养德,才能整体提升千万个家庭的生活品位,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俭尚勤的良好风尚。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俭朴。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可为国家赢得荣誉,没听说用自己的美妻良马能给国家带来荣光的。季文子不但自己俭朴,还以俭朴要求家眷,教育子孙。后来,季文子的家庭出了三世宰相,这与其优良的家风传承是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于小家而言,勤俭是一个家庭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细胞。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若每个家庭都能勤俭持家、以俭传家,就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以俭为荣、浪费可耻”的文明新风。

  俭亦是廉

  “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为官者一旦突破了俭朴平淡的生活防线,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必然大大退化,思想作风和形象必然滑坡变异。实践充分证明,少了节俭潮流,就会滋生奢靡之风,这不仅会腐蚀干部,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所以,要想做一个清官,首先得锤炼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做到俭以养德、以德铸廉。

  清代康熙年间的于成龙是廉洁自律的楷模。他从一个知县做到巡抚和总督,并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务,从政20多年间,生活极其俭朴,始终廉洁自律、淡泊名利。直至他去世时,僚属们为他清点遗物,看到的是“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案头摆着一些饮食器皿、几罐盐豉。消息传出,百姓皆巷哭罢市,家家绘像祭祀。于成龙以其卓越的政绩、俭朴清廉的一生获得百姓爱戴,康熙以“天下廉吏第一”予以褒奖。可见,衣食住行方面的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为官者的做派与操守。古人讲,“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如果说廉洁和节俭是亲兄弟,那么,贪腐与奢靡浪费则是孪生子。从这个角度来讲,为官者必须厉行节俭,因为“俭亦是廉”。

  以俭治国

  《新唐书》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大多没有逃脱这样一个铁律,即勤俭兴邦、奢靡亡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都极力反对奢华、提倡勤俭,促使富国强兵、称雄列国;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开国明君,也都以勤俭治国,从而使国家富强、社会繁荣;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注重节俭,他说:“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许多明君名相深知这些治国的道理和智慧,尽管他们身居高位,却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带头勤俭持家、勤俭治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相反,秦、隋二世而亡,皆因其残暴、贪腐、奢靡、享乐。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存在都非常短暂,最长的也就是几十年,亡国原因之一就是奢靡享乐。晋武帝生活豪奢、食费万钱,犹云无下箸(筷子)处;石崇与王恺斗富,暴殄天物,纸醉金迷,西晋短短50余年而亡国。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能勤俭节约的国家,难以繁荣昌盛;一个不懂厉行节俭的社会,也难以长治久安。勤俭节约看似是小事,实质上却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崇尚勤俭不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从小小红船到简朴窑洞,从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披荆斩棘的改革开放之路;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号召;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的强大精神力量。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一个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并赢得群众支持,任何时候过“苦日子”的作风都不能丢,任何情况下过“紧日子”的自觉都要增强。要充分认识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于国家而言,祸患常积于忽微,往往都是从小事、小节、小利开始沦陷。比如,“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等,无不归于“兴于勤俭,亡于奢靡”的历史轨迹。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摒弃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带头过“紧日子”,看紧“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油桶子”,形成“头雁效应”,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和为民初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警自励、慎始慎微,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之中,广大百姓紧随其后,筑牢“尚俭”根基,社风民风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好向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尚俭观  弘扬  弘扬词条  传承  传承词条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