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对2018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政府学前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前教育是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的事业,对促进幼儿全面良好发展、做好入学准备乃至终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幼儿最重要的福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重要发展,已经实现较高水平的普及,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但总体看来,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的“短板”。一是资源总体不足,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较为滞后。三是教师队伍跟不上,幼儿教师难以列入编制、待遇偏低,队伍稳定性较差、职业素养不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突破思想认识上的歧见和既有利益格局的束缚,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政策。
笔者认为,只有在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预算中将学前教育经费单项列出,并持续加大投入,才能真正从制度上解决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当前,在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预算中,还没有将学前教育经费作为单项列出。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在财政性教育预算中,将学前教育经费单项列出,实行收支两条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在学前教育领域,公平无疑是第一原则。所以,政府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确保财政投入的公平合理。中央财政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确定财政统筹主体层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可以由地级市政府作为财政统筹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省份,由省级政府作为财政统筹主体。统筹主体要通过政策倾斜、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区域内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促进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县级政府则要通过合理编制预算,促进县域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要解决当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和职业素养等问题,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比如,可以在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扩大公办幼儿园总体数量和规模的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新进幼儿教师给予编制,建立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动态调整的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