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谁让学生没有了爱心与良知?

  学生之间暴力欺凌的现象近年来非常之多,而且其殴打之凶狠、手段之毒辣也出乎常人的意料。每次看到这些视频,似乎我们想象中那个单纯的学生形象已经脱出了现实框架。

  1月17日,一篇题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在网络上迅速引发声讨热潮。据该文称,在泰兴济川中学的期末考试中,36岁的监考女老师吴萍突发疾病,而考试的学生完全不顾老师痛苦的呻吟声继续埋头答题,且在交卷的时候发现老师口吐白沫也丝毫没有理会,以致该老师错过了原本可以抢救的时间,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

  在过去这些年里,有关国内应试教育的悲剧、丑闻、闹剧一直是层出不穷,也不断在触及我们的痛点,但似乎都没该文描述中的这些“冷血”学生来得这么让人后怕。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学生真已成了漠视生命的冷血考试机器?而我们的教育又负有怎样的责任?这些无疑都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是冷血,还是被妖魔化?

  《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一文在微信上被热传后,很快引起各方回应,校方称该文有误导,事实真相是“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

  据该校校长杨军说,当日的考试时间是上午9:20—11:20,巡考老师在9:45分及10:45分都没有发现任何教师出现异样,并声称10:53分,还有其他教师从事发班级路过,看到当时的吴萍老师站着监考,一切正常。直到11点20分考试结束,学生发现监考老师坐在后面椅子上没发出半点声响,也没有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而校长本人也在半分钟内到达了教室,之后将其送往医院,但抢救无效。泰兴市教育局副局长肖春华也认为,“这件事情是发生在监考期间,而且老师坐在后面,学生没有发现,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是可以理解的”。

  而原文中家长询问孩子后的描述是,老师发出了很大的呻吟声,“那么大的呻吟声孩子们也觉得恐怖,但是还以为是老师打呼噜,这个常识的缺陷真的很可惜。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去叫其他班级的老师过来看一下,还是认真考试,并且在广播里叫收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没有反应,孩子们一个个主动交卷出教室了。我问了几个孩子,她们交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是睁着眼睛,嘴角有白色泡沫的,可是还是没有孩子觉得异常!完全错过了可以抢救的时间,这么年轻的老师就离开了,真的惋惜!”吴萍的丈夫周先生也说有考场学生确实听到老师呻吟,但没往严重的方向想。他认为,如果考场能安排两名教师,也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两厢对照之下,各有各的说法,互相矛盾,漏洞百出,究竟是一方在回避责任,做名誉公关,还是另一方在夸大事实,危言耸听?事实上,至今为止,相关信息都还不够明朗,更多细节也还值得推敲。而在事实确证之前,我们似乎也不宜过早做定论,轻率地将“冷血”、“漠视生命”这样的大帽子盖在学生头上。

  应试教育难掩德育的缺位

  尽管针对孩子“冷血”的质疑还尚未明朗,但原文对现有应试教育的控诉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呼应:“应试教育,让学生脱离了生活,让他们脱离了‘现实感’。……应试教育不是说不要考试,而是说不应将考高分当成教育的目标。可是,看看我们的教育呢?中小学生写遗书跳楼,这样的事情,过去是闻所未闻的。校园恶性暴力事件频现,轮流殴打、虐待自己同学,学生拿刀课堂上砍死教师,投毒杀同宿舍的同学,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过去的农村学校里,也是不会发生的。”

  无独有偶,就在16日,一段15岁女生被多人殴打、脚踹、拽着头发撞地、扒光衣服拍照的视频就被传到了网上,大肆传播,视频中不少人都穿着校服,应该是跟学生有关的欺凌事件。事实上,此类事件并不少见,只要稍为搜索,学生之间暴力欺凌的现象近年来非常之多,而且其殴打之凶狠、手段之毒辣也出乎常人的意料。每次看到这些视频,似乎我们想象中那个单纯的学生形象已经脱出了现实框架。

  暴力事件

  而在这些有关学生的恶性事件中,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在德育上的疏忽、失位和失职确实是难辞其咎。在一切以分数为要的追求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思想品德课基本被划到了极其边缘的位置,不仅学校老师不重视,学生和家长也基本不关心,致使该课程要么被任意占用,要么就变成考试要求下“画画、背背、考考”的临阵磨枪和纸上谈兵。

  原本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应是一门兼顾开放性、情感性、实践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思想品德课在被边缘化的同时,整门学科从教材编写到课堂设计都变得陈旧不堪,内容完全跟不上现实变化,四处充斥着枯燥无趣的知识结构,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和隔靴搔痒式的泛泛而谈,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这都容易造成学生在知识上学习一套,但在实际行为上做的是另一套。

  思想品德课教材

  更为吊诡的是,在应试教育下,也只有考试才能激发一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力。但不少老师对思想品德课的观念理解也极其陈旧,考卷上的题目粗暴地列着二元对错的选项,思想品德被纳入标准答案,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至于在那些思想品德课退出成绩分数考核的地区,不少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更是弃而不顾。

  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各正其位

  鲍鹏山曾在一篇《别培养高学历的野蛮人》中指出,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就只能培养出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事实上,学校里存在的这些道德缺失的现状,并不是孤立的校园现象,很大程度上它也是我们当下这个丧失诚信的社会的价值映射。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最终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潜进校园,凸显在学生身上。学校把学生当客户,老师根据家庭背景区别对待学生等不少做法也会直接加剧这一影响。

  在《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一文中,一位考生家长得知老师去世的信息之后,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女儿会为了家里一只狗狗死了痛苦,会为了看到蒸螃蟹,觉得螃蟹可怜而拒绝再食螃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怕小朋友冷主动关门,帮老师做事,老师直接夸孩子善良!今天面对自己的老师离去竟然这样麻木!痛心!!……也真的为教育的失败惋惜,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拼命的看中分数,教出了一班生活中的小傻瓜!!!!!”该文作者则更为尖锐地指出,在应试教育下,成绩越差,往往天性保存得越好。

  在当前民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形势下,大量学校丑闻和悲剧事件的出现,让学校和老师似乎也因此背负了一种“原罪”,舆论环境也容易一边倒。一有事情发生,人们很容易对校方做有“过”推定。在加上当前各种公众传播渠道的便利,学校和老师最易于采取的方式就是放任不管,装作不闻不问,甚至刻意讨好学生,也借此来逃避责任。但在德育这件事上,除了校方,家长所担负的责任也非常大,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和信任对象,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活生生的最有影响的教育。而事实上,现在的情况是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相失位,一发生事情就相互推诿,这也是致使当前德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值得反省的是,中国教育曾经在德育方面做得非常成功,我们的文化中有着非常好的德育传统。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首在修身立德。古代书院也是一力主张“德育”先于“智育”,读书、做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成为“圣贤”,即强调知行合一,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而一旦有发现“德行”上的缺失,轻者重罚,重者开除。当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德育”的内容或许应与时俱进,但原有传统的全然抛弃也值得反思。

  结论:

  “一考定终身”,一定程度上在当前社会已经破产,但应试教育一味以成绩分数为考量标准的事实却一仍如旧。在这一过程中,德育甚至比体育还不受重视,日趋边缘,乃至于无闻。而随着时日推移,学生德育缺位所呈现出来的恶果将愈发触目惊心。到那时,谁又能为这些年轻人买单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谁让学生没有了爱心与良知?  良知  良知词条  爱心  爱心词条  没有  没有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