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创刊20年了。作为这份刊物的创始人之一,作为这份杂志的主持者,我感慨良多。
《炎黄春秋》是1991年7月1日创刊的。1989年那场风波,使80年代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了断裂,到1991年,是改革开放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三年,也是争论最激烈的三年。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炎黄春秋》,关注历史与现实,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萧克将军点将让我筹建杂志的时候,我们有多次谈话。我们有许多共同的看法:第一,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与现实不再像毛泽东晚年时那样治罪了,但是,总的说来,实事求是还有重重困难,我们的杂志担负着推动实事求是风气形成的历史责任。第二,对于以邓小平等老一代为主导、胡耀邦和赵紫阳等人着力推动的改革开放,从1989年至1991年,有一种否定的声音,关于改革的争论也很多。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不动摇,杂志应该成为捍卫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阵地。
从20年的刊物来看,我们基本上守住了这两条。尽管有一些不足,但这两条是旗帜鲜明的。我们对待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采取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了科学的态度。那就是公正、客观,也就是萧克将军多次强调的: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史尤其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有了很多的突破。有些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年,是要冒相当风险的。在这种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的作者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今天的镜鉴,又引申出今日的主张,那就是,必须坚定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决反对开历史倒车。
2005年前后,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或者说民主宪政推进的速度,则相对迟缓,有时候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时候。这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路线背道而驰的。我们在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勉励下,高举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旗帜,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当数量的文章,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循序前进,推动社会对于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五年来,我们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20年来,这份杂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作者。他们或是资深的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是学识渊博的专家,对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深入的研究。这样的作者队伍也表明,这份杂志所确立的办刊方针,反映了这种群体性的诉求。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但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诉求和大力支持,如果这个诉求不适应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绝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我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用“扭秧歌”来形容。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扭秧歌”。在这样的时代,这份杂志在受到各方面鼓励的同时,也常常受到个别权力部门的批评,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但是,时代总是在风风雨雨中前进,这份杂志也一样。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就不多说了。
我代表杂志社,对多年来一直给予我们支持的作者、读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曾经在这份杂志工作过的同志表示感谢!对现在仍在杂志社勤勤恳恳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