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我们目前的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那么,我们这套治理与技术丛书也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独特的知识贡献。
丛书缘起:几个巧合
从2012年开始,我们便一直与(社科文献)谢社长与政法分社王绯老师共同策划“现代政治治理技术丛书”这个选题。当时我们共同感觉到,中国当下的政治生活,往往陷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即有目标没路径、有想法没办法、有热情没设计,因而特别迫切地想为当下的中国读书界提供一些可操作性比较强、简单实用的政治治理技术方面的书籍,这便是《政治治理丛书》的由来。几年来,从丛书选题到写作结构、从撰文体例到作者人选,清华政治学系与社科文献出版社都经过反复商议,展开了少见的深度合作。今天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治理技术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话题。
自从有了丛书选题的基本设计之后,我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专门成立了治理技术研究中心,想通过这套丛书的操作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巧合的是,就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的当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并且公布了5600字的公报本,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无疑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审视我们原先的选题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丛书的第一本《协商民主的技术》终于出版时,恰好又赶上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起草工作初步完成。接着,《意见》作为2015年中央3号文件刚刚于年前公布。这样的巧合非常有意思,说明在丛书选题的构思和操作当中,出版者和写作者的理念,恰好与中国政治变迁的节奏、中央政治改革的方向以及改革相关的战略部署出现了高度的契合。
我在“现代政治治理技术丛书”的总序中也提到,过去关于政治学知识的门类大体上有三种:哲学维度、制度维度和技术维度的知识;丛书编纂的意图之一是更多更好地完善和补充技术维度的政治学知识。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对国家治理问题有了新的认知,对于丛书所强调的技术维度知识门类也有了新的体会,对于治理技术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看法。如果说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我们目前的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那么,我们这套治理与技术丛书也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独特的知识贡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本与创新
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本,我们可以得到上面的词云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动词当中,建立、健全、完善等等是高频词;就名词来说,体制、机制、制度成为关键词。这直观地提示着我们,《决定》的一个基本脉络就是要建章立制,要在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展开全面深化改革,要建立长治久安、持之以恒的中国特急社会主义制度。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中全会决定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年多以来,学界在深入的讨论中普遍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作为目标设定,这超越了器物层面,在物质层面的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适时关注于制度和体制问题,强调制度和体制的现代化;二是作为改革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超越了单向度单维度的改革策略,强调全面化、系统化和配套化,同时,也超越了被动摸索,强调顶层设计和主动进取;三是作为治国方略,这既吸取了执政党长期以来改革和执政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吸纳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当中的优秀精华以及国际上的进步概念,实际上融汇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国内和国际具有共同指向的先进理念。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着明确的价值指向、路径选择和制度偏好,意涵着上下有序、共践善行和良治善政;从不同于统治和管理的定位出发,从区别于以往那些强制性、动员性和服从性的政治生活属性出发,国家治理现代化强调了因势利导、趁势而为和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这也就是李克强总理在去年两会报告中提到的“多元共治,共同参与”。
实际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还极大地开拓和启发了我们对于公共治理活动的思考。就治理层次言之,既有国家范畴的治理,又有超越国界的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也有次国家的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就治理领域言之,政法、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是经常提到的结构区分;就治理路径而言,法治与德治谐行,自治、共治与公治并列,则良治可期,善治可得;就治理属性而言,已有的实践包括有民主治理、现代治理、协商治理、多层治理、效治理多种样式。这构成了一个复杂交叠的语义网络,而在这样一个网络当中,我们可以发展和深化对于治理技术的丰富理解。
在这里,治理技术应当是一种宽泛的理解。治理技术既意指制度的操作规定、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也涉及与制度安排相互配套的各种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因此,技术能使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制度也招唤着更加科学、合理和具体的技术。没有技术的支持,制度会落为空话;但同时,没有制度开创的空间,技术也无用武之地。进一步讲,治理技术又有特定的指向和意涵。正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保障。因为官员与公众的共同参与、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共同奉献,需要有现代的沟通渠道和手段,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还需要有合理的方案和措施。凡此种种,无不提示着我们要全面发展关于治理的技术知识。
在以往的政治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许多的失败案例中理解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例如,许多公共政策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技术考量,结果是良善的用心带来了消极的结果和政策的挫败。典型的案例如北京曾经实行的“车牌自由命名”、公安部的“黄灯”新规定以及今年春节西安的“满街红灯笼”。再例如,每年“两会”都会出现很多“奇葩”提案,严肃的“两会”竟有变成“媒体狂欢日”之虞。我们在大数据检索时发现,有些提案寥寥数十字,言之无物;有些洋洋洒洒上千字,却纯属个人臆想,言之荒谬。那么,与其指责和嘲笑这些代表,莫如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知识,因此,我们正在策划的一个选题便是《提案的技术》。同样,我们也希望能够写出预算的技术、选举的技术、听政的技术、危机管理的技术、社会组织管理的技术等等,进而能够在实操层面为政治治理提供更全面的技术参考。
双重愿景:创生新的出版物门类
正是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持续地推进下去,进而使我们能够在治理技术上有更好的发展,使我们在实践中已经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和方法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扩散和应用,使我们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想法的时候也有一些可靠的办法和工具去落实和贯彻,使我们不再仅仅讨论合理性的困境,而是能够在实际的操作层次上能更好地推进合理的政策。《协商民主的技术》是这套丛书的“标杆”,我们在写作之初的时候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册,而是能包括具体案例与技术环节的操作指南。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这本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同时,我们还希望由此开启一个新的出版物门类,希望有更多的学界同道参与这个事业,在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其中的技术要素、方法推进和工具升级,进而转化为可传授可扩散的知识,使更多的改革者受益,使更多的受益者进步,进而为当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期待着学界同道参与这套丛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