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4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陪餐到底陪什么、怎么陪?除了陪餐,还需做什么?
既是陪餐也是育人
中午11时30分许,装在保温箱里的近40个盒饭,被送到上海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三年级1班的教室门口。下课铃响起,孩子们自行排队取餐,陪餐老师孙旻意则细心地帮孩子们盛汤。
半月谈记者看到,当天的午餐有A、B两种套餐,菜式有所不同,为的是让有忌口的孩子多一种选择。孩子们吃得香不香,孙旻意有最直接的感受。“哪些菜肴的口味还要再改进,是不是可以米饭少一点,杂粮点心丰富一点……我们会把这些陪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目的是让孩子们吃得更满意。”
在杭州市下城区星星幼托园,11点就餐开始后,配送人员戴着口罩进入各班级送餐,值班陪餐老师与各组组长负责分餐。园长吕方红说:“低幼阶段的孩子,我们着力培养他们饭前洗手、饭后擦嘴漱口的习惯。陪餐过程中,老师也会观察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就餐习惯,做到不浪费粮食、不挑食、不调皮。”
在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小学部校长徐彬看来,陪餐也是育人的重要时机。“利用午餐时间,面对面地和孩子们聊聊心里话,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开放食堂”让家长放心
配合陪餐制度的落地,较为完善的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也在全国中小学校逐步建立。
天山第一小学近年来制定了《食堂物资采购和索证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条例,以实现对所有原材料的追根溯源。在加工和烹饪环节,食堂外包公司的视频监督小组对学校食堂操作间进行全覆盖视频监管,学校则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对食堂进行每周两次以上的不定期检查,做好相关记录。
在长沙市实验小学,学校食堂通过招标,交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团队“微利”经营。校长王云霞说,学校已制定采购食物登记、食物添加剂登记、荤菜原料验收标准等多项规定。“我们的细则要求更严,比如食品留样要达72小时,超过国家48小时的标准。”
此外,各地学校也积极吸纳家长进入监管队伍,打造“开放食堂”。家委会或膳食委员会成员凭证件进校陪餐、检查后厨、翻阅台账、提出意见等正在成为常态。
“孩子们早餐就餐率低,是不是早餐口味不佳、品类不够丰富?”“晚自习后容易饿,学校能不能提供夜宵?”在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最近组织的一次年级膳食委员会月度沟通例会上,有家长提出了意见。最终,经全体膳食委员会表决同意,学校增加了蒸菜和限量意面窗口,早餐新增排骨、牛肉等特色粉面及水饺等食物,还在晚自习后新增了夜宵档口。
“学校小卖部里出售的所有商品品种也要经过膳食委员会同意,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不会出现。”校长叶双秋说。
筑牢安全防线还需校内外联动
尽管校园食品安全的“篱笆”越扎越紧,但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有学校负责人坦言,目前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后厨外聘人员多为临时工,工资不高,但工作量大、责任重,导致流动性高,尤其在部分城乡接合部学校,工作人员资证不全的情况仍然存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一些设在居民社区内的幼托机构,不具备自建厨房的能力,多是委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承担食品的烹饪配送,监管监督存在一定难度。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还发现,不少学校在校内监管上做了充足的工作,但学生出了校门,却抵挡不住附近小卖部、流动摊贩的“诱惑”,其销售的部分商品存在显著的安全风险。
受访校长希望,市场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供餐企业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及时发布相关安全风险提示。(半月谈记者 吴振东 俞菀 谢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