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乡村教育变革大视野

  乡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意味着什么?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意味着什么?这是推进乡村教育变革应当思考清楚的三大问题。只有厘清目标,我们才能搞清楚乡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径。

  文化是乡村的根,教育乡村的魂。没有教育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无法承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当前亟待推动乡村教育变革,将乡村教育放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大战略中,去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矫正西化教育,回归“立德树人”

  很多人认为,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代,乡村没有多少价值。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中,人们更关注产业振兴,关注教育较少。在过往的20年里,许多乡村学校被撤并,大约有30%的农民因孩子上学而被迫进城。

  乡村学校不可一味撤并。中部某省目前仍在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原因是当地政府认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学生越来越少,迟早要消失。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上述大背景下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乡村本身不能搞教育,而是错误的站位和态度产生了乡村不能搞教育的认知。

  乡村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它凸显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的教育模式起始于近代以来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让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将主要教育资源集聚在“做事教育”上,使整个社会从儿童开始就陷入考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的焦虑困境之中,树人教育严重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严重缺位。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乡村自然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先做人后做事”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遵循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的乡村恰恰具有满足立德树人教育的独特优势,能够承担矫正西化教育、回归与修复中华文明之根的教育使命。

  乡村小规模学校更符合儿童生命成长规律

  乡村学校人数少是否必须撤点并校?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有争议的问题。乡村的小规模学校和小农经济一样,一直是被规模效益理论否定的对象,被认为是一种低效率、落后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将经济学规模收益理论搬到教育上的思维。

  乡村教育承担的主要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基础教育,这个时期是奠定孩子生命基础的关键时期。与知识、技能相比,他们更需要温暖的亲情与仁爱的滋养。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父母和家庭有强烈的依恋感,必须有父母陪伴才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和规律。他们所需要的有温度与仁爱的学校教育是准家庭教育,这种教育不一定是规模大就好,小规模学校反而能为儿童提供更到位、更能因材施教的关怀。

  从大的角度看,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做人教育的黄金时间是0~15岁。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家庭式的小班教育,也需要让年龄不等的孩子在一起。混龄的教育环境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可以帮助儿童完成社会化的成长,独生子女更需要这样的混龄教育。这样的教育需要的老师是一专多能,而不是高度分科。

  如果站在遵循青少年生命成长规律的角度,乡村小规模学校恰恰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而不应该成为撤并的对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乡村也能办出让城市羡慕的教育

  一些地方撤并乡村学校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解决城乡教育的不均衡问题。大规模撤并村校在提升城镇化率、刺激城镇的消费和房地产市场之外,给农民孩子带来的实际是“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不可否认,解决城乡教育失衡是个难题,但不是不能解决。如果站错了位,就很难从更高维度上破解城乡教育失衡的难题。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让乡村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改革探索,这些探索既有一所学校、一个乡村的经验,也有整个区域的经验。

  在多家公益机构的支持下,由北京一批专家教授探索的“让教育回村、让乡村成为儿童乐园”的教育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儿童全生命成长规律开展的“亲情、亲乡土、亲自然”的“三亲”启蒙教育吸引了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的31名学生来到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关头村,让这个小山村成为城市人稳定的第二故乡,陪读的家长组成社区,开展各类手工业,使关头村开始走上教育振兴乡村的道路。

  2017年,山西省大同市的邢庄学校只有3名孩子、4位老师,但在邢庄村委支持和一位研习传统文化、立志为民的校长努力下,学校已经发展到有110多名学生、25位教师,服务周围七八个村庄。四川省阆中市也是一个依靠改革让乡村教育焕发生机的典型。他们不认为乡村不能搞教育,启动了让乡土智慧点亮校园的乡村教育改革。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是没有出路,而是缺乏人民教育的立场;不是没有经验和典型,而是因为忽视了乡村的巨大价值。乡村教育改革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对乡村命运的再拓宽,对乡村教育理念的再升级。

  乡村教育振兴是中华文脉复兴的前提

  乡村文化复兴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乡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乡村教育是让每一个中国人与祖先、故乡链接起来的乡土教育,抛弃这样的教育,我们将成为没有“故乡”的游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文化传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乡村是“耕读乡村”。“耕”解决物质生计问题,“读”解决文化传承和教育问题。没有教育乡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而是只有经济功能的西方式农场。缺少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中国教育将是无根的教育

  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途径就是教育。从这个维度,可以说,乡村振兴成功的最终标志是教育回村。放眼未来,中华乡土文明的复兴必将依靠乡村学校。(作者张孝德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萧淑贞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乡村教育变革大视野  大视野  大视野词条  变革  变革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教育

 依法治理“校闹”,守护校园安宁

 通过依法治理还学校一片净土,是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应有之义  一段时间以来,因学校安全事故等引发的“校闹”事件时有发生,个别人把“闹”当做了与学校讨价还价、获取...(展开)

教育

 大学学费迎“涨价潮”

 时隔7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冲动”再次到来。  今年9月,在江苏、贵州、宁夏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将是三地学费标准调整后的首批承受者。相比上一年...(展开)

教育

 英语教育不能迷失在改革的浪潮中

 自从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披露以来,社会各界对于今后的英语考试走向颇为关注,其中夹杂着不少对未来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和功能定位重新进行的思考和解读。英语教育究竟应该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