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稳定有效投资”有关工作情况。
“截至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130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一批铁路重大项目建成运行。”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瞄准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大补短板力度,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各重点领域任务顺利推进,补短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聚焦稳定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但增速逐月放缓,1至7月增长5.5%,比1至6月下降0.5个百分点;1至8月增长5.3%,比1至7月下降0.2个百分点,降幅有所收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是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对此,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巡视员刘世虎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回落,反映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需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
“稳定有效投资,有利于加快补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短板,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扩大再生产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刘世虎说,要聚焦稳定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精准发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区分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推进,严禁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刘世虎表示,今后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保障,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稳定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资支持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向好态势。1至7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7%,增速比整体投资高8.2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第一产业新增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14.3%。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李明传表示,2018年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投资主要支持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工程建设。与往年相比,今年农口的中央预算内投资总量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计划下达的进度明显加快。
李明传说,今后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研究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资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促进补齐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支持各地有序实施乡村振兴。
李明传表示,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科学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有序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并结合农业产业的发展,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另外,李明传表示,要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同时,持续加大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各项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国土开发、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马强表示,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从目前来看,各地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交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短板,发展空间较大,是促进有效投资的关键领域。”马强说,今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会从高位运行向常态回落,但仍需要保持在必要的合理区间。要按照“防范风险、适度超前、有序实施”的原则,保持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资。
马强说,国家发改委将在确保已开工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加快推进一批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项目;同时,力争年内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强化明后年项目储备,保持交通基础建设平稳有序,增强发展后劲。
另外,马强表示,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健康有序,项目资金基本落实到位。今后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项目监督检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刘坤)